6.强化农产品及农资市场监管。加强县级农产品质量检测机构建设,探索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完善农产品生产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生产档案制度和质量安全自检制度,严格执行农产品批发市场质量安全自检制度、不合格产品退市制度和农产品销售企业进货检查验收制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监督抽查和日常检查,定期发布有关信息。切实加强农业综合执法,2010年前实现全覆盖,形成县有大队、乡镇有监督员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抓好农资市场规范化建设和管理,推进农资市场信用体系建设,着力构建“放心农资”下乡进村的长效机制。加强主要农产品及农资市场价格监管,保持价格相对稳定。
(二)提升农村信息服务质量和水平
1.打造农村信息平台。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进一步加强对农村信息化工作的统揽,认真制定农村信息化发展规划。整合县级涉农部门信息资源,建设县级农村信息化服务平台,完善信息直通车和信息采编、网络安全等配套设施。依托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建设乡镇农村信息服务站,完善管理办法,建立持证上岗制度和考核激励机制。以村民活动中心为阵地,利用农村党员远程教育网络及运营商的各类资源,建设200个村级农村信息服务点。
2.加大农村信息服务力度。办好“农信通”电话信息服务,实施信息使用费用补贴,向农村干部、种养大户、专业合作组织等免费发送特色信息。依托重庆市“三农”呼叫中心和“12316”、“12396”、“12582”服务热线,开展专家远程诊断、技术培训,强化信息的互动性和可视化。推广农村电子政务,开发农产品电子交易平台。
3.建立农村信息化示范区。积极推进统筹城乡信息化示范区建设,建设2个农村信息化标准示范乡镇,配置大型电子显示屏,建立农村信息化公共服务窗口。依托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推进村和特色产业村,建设20个农村信息化标准示范村。
4.建立农村信息化数据库。依托国家“金农”工程的实施,建设农产品监测预警信息、农产品和生产资料监管信息、农村市场供求信息、农产品批发市场价格信息、农业科技信息等数据库。加强农产品市场与生产信息采集、管理体系建设,扩大辣椒、中药材、草食牲畜、粮油、蔬菜等主导产业及主要农产品市场与生产信息采集范围,建立农产品市场信息采集点10个、农业生产信息采集点32个。在辣椒批发市场、黄连交易市场设立电子信息显示屏,建立互联网直报信息系统,实现网上农产品市场行情快速查询。
第 [1] [2] [3] [4] 页 共[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