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畜禽养殖污染综合治理。建立和完善畜禽养殖场与农田连接系统、畜禽粪尿资源化综合利用系统,加快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场建设,减少畜禽养殖污染。在1个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建设畜禽粪尿无害化处理设施及配套灌溉设施,开展畜禽粪尿生态还田试点。
4、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规划保留的农村地区村庄开展环境综合整治,着力解决农村突出环境问题,逐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良好的环境保障。重点是按照市级职能部门要求,整体推进村庄综合改造,包括宅前屋后环境整治、房屋墙体整修、村沟宅河整治、生活污水治理、生活垃圾收集与转运以及“四旁林”建设等。
同时,继续开展环境优美镇和生态村创建活动。按照自愿创建的原则,充分调动村镇在环境保护和建设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进一步巩固深化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的基础上,启动吴泾和华漕镇环境优美镇创建工作,到2010年,全区实现环境优美镇创建全覆盖。继续推进生态村创建工作,旗忠村和彭渡村进一步巩固生态村创建成果,加强长效管理,持续改进村庄环境,到2011年,全区累计创建成3个生态村。
七、生态保护与建设
(一)实施原则
坚持“以人为本”和“城市与自然共存”的原则,按照进一步巩固国家生态区建设成果的目标和要求,全面推进生态保护和建设工作。按照“完善布局、增强功能,注重民生、提升服务”的工作思路,推进绿地林地建设,改善生态环境质量。
(二)行动目标
优化城乡生态格局,提高绿化生态效益,逐步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良好氛围。到2011年底,全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到39.5%。
(三)项目概况
本领域三年间计划实施2类任务共计6个项目(市下达任务4项)。该领域主要责任单位是区绿化市容局以及相关镇、街道、莘庄工业区。
(四)主要任务
1、绿地建设。优化城市绿化格局,推进生态专项建设工程,完成漕宝路-航南路段90公顷、梅陇段30公顷以及莘庄段9公顷专项建设。大力推广立体绿化,建设屋顶绿化90000平方米,其他立体绿化4000米。同时,结合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做好绿化养护,进一步提升现有公共绿地的功能。2009年底前,全面完成42.45公顷绿地调整改造和274.3公顷绿地整治工作,做到绿地群落结构合理、层次分明、配置科学、养护精细、设施完好。
2、林地建设。推进林业稳步发展,初步形成以生态公益林为屏障,经济果林为新增长点的林业发展新格局;以提高绿化林业防灾减灾能力为重点,建立和完善通道防护林和廊道生态林的建设。
按照市级职能部门要求,继续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新建500亩经济果林,推进979亩生态公益林基础设施建设,完成3479亩低效林改造,实施“四旁林”试点村植树1.5万株,使林地功能得以进一步提升,更好地发挥生态效益。
八、生态文明行动
(一)实施原则
以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为抓手,广泛开展各类绿色创建活动,构建绿色消费体系;加强生态文明宣传和教育,提高生态文明意识,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以上海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契机,着力构建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文明优美、生态文化和谐多样的环境友好型城区。
(二)行动目标
深入推进各类绿色创建活动。到2011年,绿色小区比例达到40%,绿色学校比例达到35%,全区各级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建成节约型机关,全面推行绿色采购和绿色招商制度。加大生态文明的宣传教育力度,提升生态文明观,提高全民实践生态文明的自觉行为和能力。积极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以生态文明引领环境保护工作。
(三)项目概况
本领域三年间计划实施4类任务共计5个项目(市下达任务0项)。该领域主要责任单位是区环保局、区文明办、区教育局、区机管局等部门以及各镇、街道、莘庄工业区。
(四)主要任务
1、深化绿色创建系列活动。在全区广泛深入开展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等系列创建活动。巩固创建成果,完善绿色小区、绿色学校的长效管理机制,鼓励和引导各基层单位不断加强环境保护和建设工作,改善周围环境。
2、节约型机关建设。在机关和事业单位全面推行绿色办公,加大闵行区各行政事业单位绿色采购和绿色招商力度,对各机关事业单位用能情况进行评估,将节能指标完成情况与年终目标考核、精神文明创建评比活动挂钩,不断提高绿色办公水平。到2010年,完成区各机关事业单位节能技术改造工作,实现节能、节水、节约办公费用分别达到20%(以2005年为基数),力争将闵行区机关创建成上海十佳节约型机关。
3、创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区。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统领,建立统一协调的领导组织体系和推进机构。编制《闵行区建设生态文明规划》,制定建设生态文明工作方案,确定建设项目目标与任务,指导生态文明建设有效推进。
4、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区。以上海市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为契机,依托联合国环境署与上海市合作开展的“环境友好型城市动议”项目,合理规划制定指标体系,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示范项目建设,引领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取得新成效。
第三部分 保障措施
一、完善环境保护体制
进一步健全“两级政府、三级管理”的环保管理体制,完善左右协调、上下联动的综合协作机制,重在落实责任和形成合力。加大环保投入,着力完善区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协调推进领导体制,综合协调工作,明确各级部门环境保护职责,更好地整合全社会的资源,形成无缝衔接、多方联动、综合管理的大环保工作格局。按照“重心下移,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原则,完成镇、街道环保机构改革,完善镇、街道环境保护机构,充实基层环保队伍,加强环境管理。
二、创新环境监管机制
进一步加大对环境影响评价机构的监管力度,规范环境影响评价制度管理,切实提高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质量,从源头上预防污染产生。完善环境准入机制,采取区域限批、行业限批等措施,严把“两高一资”行业准入关。在加强监管的同时,探索餐饮油烟气专业化管理新模式。进一步分解落实产业结构调整责任制,加快淘汰污染严重的落后生产工艺和企业。根据区域发展特点和土地利用类型,通过土地置换、腾笼换鸟等方式,促进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大环境执法力度,通过限期治理、专项整治和联合执法等手段,进一步提高环境执法的强制力和威慑力,严厉打击各类违法行为。结合污染源普查成果,开展排污许可证换证工作,切实控制区内污染物总量,实施污染源动态跟踪和实时监控。
三、完善环保考核评估制度
建立和完善环境绩效综合评估考核机制,重在责任追究。把环保政策法规执行情况、环保措施落实情况、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情况、环境质量改善状况等环境保护指标切实纳入各级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体系,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干部选拔任用和奖惩的依据之一。建立环境问责制,评优创先活动实行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建立完善项目进展完成情况定期跟踪评估制度和联席会议制度,及时梳理项目进展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解决方案。
四、强化环境经济政策
深化环境经济政策调控机制和手段,建立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和反映环境成本的环境经济政策体系。建立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专项资金使用办法,加大环境质量改善、污染减排、环境监管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制订相关的财政和金融税收优惠政策,优先引进符合发展导向的优势产业和补链产业。健全水源保护区和农村环境保护的财政补贴和转移支付机制,探索污染排放总量有偿使用、企业合同能源管理等新机制。逐步提高排污费征收标准,扩大排污收费范围。
五、强化企业环保责任
推进企业环保诚信体系建设,重在强化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延伸生产者责任制。建立环保违法企业环境信息强制公开制度,将企业环保违法等信息纳入上海市企业联合征信系统,根据企业遵守环保法律法规情况和污染物排放达标情况等对企业划分环保诚信等级,实行分级管理。持续推进企业环境行为评价和企业环境公报制度,建立企业对生态环境影响的主要指标信息公示制度,更好地推动企业履行环境责任。推进企业环境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通过试点推广,逐步规范企业环境管理,改善企业环境行为。建立健全重点污染企业双向信息沟通机制,实时掌握企业环保信息,传递环境管理要求,强化企业环境责任意识。
六、完善环境保护长效管理
按照国家和上海市环境管理能力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全区环境应急监测、监察、辐射监管、信息化、宣教等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环境管理水平。加强环境质量监测和污染源监控,建立健全环保重点监管企业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建设市、区两级联动的环境管理信息平台,提高环境监管水平。开发环境管理和决策信息系统,实现环保基础资源信息化向智能需求预测和决策支持信息化发展。
七、加强环境科技支撑
加大对环境科技研究的扶持力度,依靠科技进步,解决我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领域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为环保三年行动计划的顺利实施提供技术保障。重点开展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扬尘污染控制、吴泾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河道生态修复、循环经济建设、创建生态文明等课题的研究。依托高校资源,建立环境科技应用促进中心,发挥产学研一体化优势,组织开展技术交流与合作、培训与宣传、经验推广等工作,加强环境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
八、深化生态文明宣传教育
把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宣传教育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宣传教育计划,充分利用电视、报刊、网络等传播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生态文明知识宣传教育,及时报道和表扬先进典型,公开揭露和批评环境违法行为,营造浓厚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扩大公民对环境保护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建立公众参与、社会监督机制,定期向社会公布环境质量、发布环保信息。加强环保法律、政策和技术咨询服务,保护社会公众享有的环境权益。
附:闵行区2009年-2011年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项目汇总表
专项名称 | 类别 | 序号 | 项目名称 | 主要内容 | 节点要求 | 责任单位 | 备注 |
牵头单位 | 实施单位 |
水环境治理与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