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推进公立医院补偿机制改革
根据政府财力逐步加大财政对公立医院运行的投入,建立科学合理的补偿机制。以公益性为导向,以服务成本为基础,合理确定医疗服务价格。完善政府投入机制,逐步实现公立医院补偿由服务收费、药品加成收入和财政补助三个渠道向服务收费和财政补助两个渠道转变。对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建设等发展建设支出,经专家论证和有关部门批准后,纳入政府专项补助项目库,由政府根据项目轻重缓急和承受能力逐年统筹安排。建立政府资金投入的激励机制,探索改革区内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政府投入机制,明确资金投入的目的、用途和各方的责任,在绩效考核基础上,实行核定服务单价、与服务量挂钩的资金拨付方式,引导公立医院有效使用资金。按服务成本保障政府指定的紧急救治、救灾、援外、支农、对口支援等公共服务经费,对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任务给予专项补助。探索对中医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妇幼保健院、康复和老年护理机构的分类管理办法,在政府投入政策上予以倾斜。在规范收支核算,合理控制成本的前提下,按照国家的有关规定,制定公立医院政策性亏损的政府补助办法。严格控制公立医院建设规模、标准和贷款行为。
(四)推进公立医院监管机制改革
建立以公益性为导向的公立医疗机构综合评价体系,评价结果作为财政投入、院长绩效考核的重要依据,健全激励和约束机制。加强医疗服务要素准入管理,严格控制医疗机构基建项目规模,严格控制大型医用设备准入。强化医疗服务行为监管,实施医疗机构“一户一档”、医务人员“一人一档”和不良执业行为积分管理制度。加强和完善医疗服务监督机制,成立医院监管中心,发挥卫生行政部门全行业监管职能,逐步推行医疗机构卫生监督联络员制度,完善医疗机构自我管理和监督机制。建立医疗卫生服务信息化监管平台,加强对医疗服务行为和质量的监管,促进医疗卫生管理从粗放式向精细化转变。推行电子病历,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医疗行为监管,完善电子病历应用管理制度、工作模式、运行机制以及质量评估和持续改进体系。加强医疗安全质量监管,建立医疗质量控制体系,组建专家队伍,制定医疗质量持续改进方案及监督检查的规范和方案,开展质量考核评价和监管。加强医疗风险和不良事件管理,建设医疗风险预警系统,完善药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预警和应急处理机制等。通过患者投票间接实现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的监管,由卫生行政部门定期对患者开展综合满意度调查,听取患者意见和建议,主动改善流程,优化服务,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探索建立由卫生行政部门、医疗保险机构、社会第三方评估机构、群众代表和专家参与的公立医院质量监管和评价制度。推行医院信息公开制度,接受社会监督,提高医疗卫生工作的透明度,促进依法执业、诚信服务。强化行业自律和医德医风建设,坚决治理医疗领域的商业贿赂,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惩处力度。优先使用适宜技术和基本药物,三级医院和二级甲等综合医院全面实施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并结合实际,进一步扩大辖区内实施临床路径医院的范围。引入国际医院运行管理模式和机制,通过JCI标准认证,提高医疗质量,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水平和效率。
(五)合理控制医疗费用
不断深化医保和医疗联动改革,通过完善医保预算管理和医保总额预付制、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考核监管等措施,形成医疗机构积极主动控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的内在动力,保障患者合理的医疗需求,提高满意度。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单病种给付(DRGS管理)的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临床路径管理,规范诊疗行为,加强成本控制,有效控制不合理费用。规范自费药品和医用材料的使用。进一步扩大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范围,减少重复检验检查。规范公立医院临床检查、诊断、治疗、使用药物和植(介)入类医疗器械行为,对医疗、用药行为全过程跟踪监管。加大药品和医用耗材的集中采购力度。加大对开“大处方”行为的查处力度。将医药费用控制作为重要指标纳入公立医疗机构院长绩效考核体系和医院等级评审体系。公立医疗机构应坚持公益性办院方向,加强医疗服务、医疗收费管理,做到合理检查、合理治疗、合理用药、合理收费,杜绝乱收费、分解收费等行为,减轻居民负担。通过信息公开,定期公示各医院医疗费用变化情况,供群众就医时选择,接受社会的监督。
(六)充分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加强宣传引导,形成尊重医学科学、尊重医务人员的社会风气,保障医患双方的合法权益。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弘扬救死扶伤、忠于职守、爱岗敬业、开拓进取、乐于奉献的行业风尚,促进医务人员廉洁行医。改善医务人员的工作条件,保障医务人员合理的收入待遇。合理确定医务人员工作负荷,科学配备人力资源。加强医院文化建设,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人文关怀。优化医务人员执业环境,完善医疗执业保险,积极发展医疗意外伤害保险和医疗责任险,探索建立医患纠纷第三方调解机制,推进医疗责任保险,加强对患者投诉处理的规范和监管工作,依法治理“医闹”行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七、加强医学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