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
坚持公立医疗机构为主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共同发展,加快形成多元化办医格局。完善政策措施,形成鼓励和引导社会办医的政策环境,引入社会资本发展医疗卫生事业,逐步放宽社会资本举办医疗机构的准入范围,在区域卫生规划中为社会办医留出空间,符合区域卫生规划的新增医疗资源优先考虑社会办医,同时合理确定非公立医疗机构执业范围,改善执业环境,营造公平的竞争氛围。探索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公立医院改革,推进公立医院与非公立医院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格局。鼓励社会资本在供给短缺领域举办医疗机构,重点支持鼓励社会资金举办老年护理、康复、精神卫生等医疗机构。加强对非公立医院的监管,引导非公立医院依法经营、加强管理、严格自律、健康发展。
五、深化社区卫生综合改革,探索社区卫生服务新模式
(一)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和管理
围绕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六位一体”的功能定位,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项目和服务标准,进一步引导基本医疗服务重心下沉社区,明显提高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门诊量占医疗卫生机构门诊总量的比例,积极主动提供疾病预防保健、慢性病管理、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开展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建工作。大力推行院长(主任)负责制,落实管理责任,提高管理效率。深化社区卫生服务模式改革,完善全科团队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针对社区各类人群加强社区三级预防,积极开展健康管理,每年完成一定数量的适宜技术推广应用,提高服务能力。继续强化预防保健专业机构的技术支撑和保障功能,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医疗中心的双向联系,完善区域医疗中心与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之间以病人服务为纽带的双向卫生服务和全程医疗关怀机制,引导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下沉社区,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继续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实行定编定岗,全面建立人员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根据工作数量、质量和服务对象满意度、居民健康状况改善等指标,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实施综合量化两级考核,考核结果作为政府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投入、医务人员收入分配等的重要依据。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全面落实绩效工资,保障基层医务人员合理收入水平不降低;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医务人员收入差距,并向关键岗位、业务骨干和作出突出贡献的人员重点倾斜,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继续落实团队长风险责任制、全科医生星级评审制度和社区全科团队顾问制度。结合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信息化建设,推行规范化、精细化管理。
(二)完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收支两条线管理
完善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投入机制。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支两条线、公共卫生经费项目化管理机制。按照“核定任务、核定收支、绩效考核补助”的原则,强化区、镇两级政府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投入责任,完善投入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正常运行。政府举办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设备购置等发展建设支出,由政府根据发展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人员经费、政策性补贴等业务经费的运行成本由政府予以保障;村卫生室基本设施和运行经费由镇级财政统筹安排,纳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统一管理。
加强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财务监管,完善预算调整机制和预决算审核制度,实行事前审批、事中监督、事后审计,加大对镇级财政卫生投入的绩效考核。
(三)实行家庭医生制服务
开展家庭医生制服务试点工作,建立契约式的责任关系,由家庭医生负责对一定数量的人群开展疾病管理和健康管理,为签约家庭提供连续性、综合性、人性化全程服务,促进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使家庭医生逐步成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根据区域人口特点,探索农村地区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机制。试行居民社区家庭医生首诊、定点医疗,需转诊患者由家庭医生根据病情需要转诊至二、三级医院,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家庭医生制度。
六、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
(一)推进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改革
以坚持公益性为核心,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高效的公立医院管理体制,完善医院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院长负责制,实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适度分离,公立医院出资人代表行使公立医院所有权,推进管资产与管人、管事相结合,建立对经营者履行职责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二)推进公立医院运行机制改革
构建以战略规划、全面预算、绩效考核、质量管理、资产监管、审计监督为核心的专业化管理制度,促进医疗机构加强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进一步改进医疗服务。完善公立医院财务会计管理制度,严格医院预算和收支管理,加强成本核算与控制,加强财务集中统一管理和资产管理,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实施内部和外部审计制度,逐步实行总会计师委派制度。
深化公立医院人事制度改革,科学合理核定人员编制,完善岗位设置管理制度和专业技术人员聘任制度,全面实行公开招聘和竞聘上岗,探索注册医师多地点执业办法和形式。建立以岗位责任、服务质量、患者满意度等为核心的绩效考核机制。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行不直接与医疗服务收入挂钩的医院工资总额预算管理制度和以岗位工作量、服务质量为基础的内部收入分配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探索建立医务人员收入的合理增长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继续深化二级医院科主任风险基金,强化院科两级管理。实行区域卫生管理人员收入统筹,调动管理人员工作积极性。建立规范统一的公立医疗机构管理人员薪酬绩效统筹分配机制,和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绩效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发挥对闵行区卫生事业发展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