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闵行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闵府发[2011]18号)
各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莘庄工业区管委会,区政府各委、办、局,有关单位:
《闵行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已经区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二○一一年六月十六日
闵行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
根据《
国务院关于印发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2009-2011年)的通知》(国发〔2009〕12号)和《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及《上海市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沪府发〔2011〕18号),制定闵行区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近期重点实施方案,到2012年,本区着力推进十项重点工作,有效解决当前医药卫生领域的突出问题,为全面实现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一、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积极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
(一)实施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
贯彻实施国家及上海市十二类4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主要公共卫生问题新增部分细化项目和特色项目,确定实施十六类58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逐步深化和拓展服务内容。
在实施国家和上海市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基础上,根据闵行区实际,确定实施十六项重大公共卫生项目,其中新增社区胃癌筛查、社区肺癌筛查、社区肝癌筛查、社区妇女乳腺癌筛查、社区妇女宫颈癌筛查等5个项目。
重点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的制度管理和均衡推进工作,制定完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规范,明确目标和任务,探索研究切实可行的服务方式和工作方法,从形成长效工作机制的角度,逐步建立责任分工明确、任务分解合理、服务规范有序、组织管理高效、绩效考核严格的一整套制度,不断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和方法,加强督导和检查,切实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使这项制度持续造福人民健康。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由各级财政保障,覆盖全区常住居民。
(二)着力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实施第三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完善由疾病预防控制、卫生监督、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口腔病防治、应急救治等专业机构以及综合性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卫生室组成的公共卫生服务网络,重点改善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医疗急救等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增强各级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及村卫生室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建立分工合作、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协调互动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促进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与医疗服务体系协调运作,落实各级医疗机构的公共卫生服务职责、任务和政府专项补助政策,充分发挥各级医疗机构的临床预防功能,完善预防保健专业机构、医疗机构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三位一体”,以预防为主、医防结合的工作模式。
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内涵建设,继续深化与复旦大学共建区疾控中心、与儿科医院共建区妇幼保健院,启动与复旦大学共建区精神卫生中心,借助高等专业院校和市属专科医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提升我区公共卫生专业机构的业务能级。完善各级各类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岗位设置,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提高专业机构信息化硬件设施水平,建设数字化的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所、妇幼保健院、精神卫生中心、牙病防治所,提升信息化能力和水平。建立以信息化技术为支撑的公共卫生绩效评估体系,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和效率。加强公共卫生学科建设,大力培养现场流行病学应用等公共卫生技术人才。积极研究和推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适宜技术、中医药预防保健方法和技术,完善技术规范,健全管理制度和流程。探索开展气象公共卫生研究与服务。
(三)加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预防控制
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基础、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和医疗机构为支撑、全社会参与的慢性病综合预防控制体系。实施慢性病综合防治工程,积极开展慢性病的综合干预,提高慢性病管理率和控制率。开展高危人群健康管理,探索实施高血压、糖尿病、肿瘤等主要慢性病早期筛查和病人社区综合管理。健全慢性病及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
(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
推广应用孕产期适宜保健和干预技术,优化孕产期保健服务模式。完善以社区为基础的计划生育技术服务模式,提高生殖健康服务能力和水平。探索建立儿童综合发育干预、评估体系;逐步建立和规范遗传代谢病等本市常见出生缺陷筛查、诊断和管理体系,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水平。开展儿童精神卫生需求评估。
(五)加强学校卫生服务
实行“医教结合”,探索“一校一医”工作模式,加强学校卫生保健人员队伍建设。建立以政府为主导,校园责任医生为责任主体,家庭医生为补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依托,专业站所为业务技术指导,信息技术手段为支撑,实现家庭、学校、社区互动的新型全程学生健康管理保健服务模式。以学生电子健康档案为核心,整合健康服务信息,实现家庭、学校、医疗卫生机构信息资源互换、互通、信息共享,为学生儿童开展实时、在线、全程的健康管理工作,提升学校卫生服务内涵。开展校园内急救知识和技能全员培训。通过加强运动、合理营养等干预措施,降低学生肥胖发生率。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干预和服务。加强因病缺勤缺课报告,完善学校公共卫生事件监测预警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