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杨浦区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二)经验总结

  1、采取积极的就业政策,切实保障就业稳定

  搭建完善的就业服务平台。完善三级就业服务网络,发挥好非公益性职业介绍机构、企业用工(就业)服务网络、“橙色阳光”职介所的作用。努力保障弱势就业群体就业。针对区域内就业特困人员多的情况,制定了“就业困难对象安置计划”、“促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扶持政策”,推行“双向承诺制”,建立联络员制度和跟踪指导卡制度,把岗位开发从社区转向园区、校区、外区。积极创建充分就业社区。2006年开始启动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2008年在所有12个街道镇全面推开,2009年底五角场街道、五角场镇、新江湾城街道成为首批达标社区,2010年共有8个街道成为达标社区。探索建立失业预警机制。把就业工作的重点转向地区16-35岁青年人群。全面启动了以“把握青春,成就未来”为主题的“青年就业朝阳行动”,帮助失业无业青年实现就业。

  2、探索创业促进就业之路,增强稳定就业的造血功能

  深入构建“政府扶持创业、社会支持创业、劳动者乐于创业”的良好氛围,全面实施以“激情创业,辉煌杨浦”为主题的“自主创业拓展行动”,积极探索构建创业扶持政策体系。以中国(上海)创业者公共实训基地为平台,设立YBC(中国青年创业国际计划)杨浦办公室,完善创业项目、创业资金、创业场地“三创”联动机制;以大学生创业为重点,搭建创业公共服务平台,开辟创业服务绿色通道;积极引进各类创投机构和专业服务机构,提高创业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构建从创业设计到创业孵化,再到创业成长的服务体系,打造创业杨浦的品牌。

  3、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努力构建和谐劳动关系

  深入开展《劳动合同法》等劳动法律法规宣传工作,积极完善三方协商机制,加强对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工作指导,大桥街道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餐饮行业工资集体协商。积极推进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园区)创建活动,实现劳动者合法权益和促进企业发展的有机结合。探索建立劳动争议基层调解机制和与法院、司法等部门联动机制,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建立多元化的纠纷化解渠道,柔性解决劳动争议。不断加大劳动监察执法服务工作力度,会同工会、工商、公安等部门重点开展人力资源市场秩序、劳动合同签订、外来从业人员工资支付等专项检查,建立突发性群体劳资矛盾预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开展企业欠薪保障金垫付工作,依法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有效促进地区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4、构建多元合作职业培训体系,促进就业培训社会化

  充分发挥杨浦教育资源优势,探索构建校企合作的职业技能培训机制,促进职业教育、产业发展与促进就业的有效结合。围绕“三区融合”发展,进一步推动职业培训向校区、园区、社区延伸。完善政府购买培训服务和补贴培训的机制,针对就业工作的重点和就业需求的变化,促使职业教育培训机构开发并实施更有针对性的培训项目,促使就业人员适应就业机会变化趋势,主动参与知识性服务业职业技能培训。加强对职业培训机构的指导管理,建立评估体系,保证培训质量。

  5、大力完善社会保障工作体系,夯实民生发展的基础

  做细做深社会保障工作,切实解决好百姓最关心的民生问题。积极落实国家和本市医改总体方案,对医改后出台的各项基本医疗保险新政策加强宣传培训与实施。完善失业、工伤等保险制度,充分发挥失业保险预防失业的积极作用,探索工伤康复早期介入机制,在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的基础上,有效落实调整失业、工伤、遗属、支内回沪人员等各类群体的社会保障待遇。加强外来从业人员劳动保障服务,不断扩大来沪从业人员综合保险覆盖面。

  二、“十二五”时期杨浦区促进就业与社会保障面临的形势与挑战

  (一)背景形势

  必须把握“十二五”时期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时代背景和杨浦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阶段性任务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要求更加重视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就业是民生之本,社会保障是民生之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在国家战略布局的地位日益重要,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趋于定型化和法制化,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强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完善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制度安排,把促进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优先位置,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