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专家评估组负责制定监测评估方案,评估检查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街道、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规划实施情况,评审中期、终期监测统计报告,并向委员会递交中期、终期评估报告。
(3)统计监测组指导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和街道、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做好本规划的监测统计工作,并向市、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提交年度、中期、终期监测统计报告。
(4)市民监测督导组参与与妇女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重大项目的日常监督工作。聘请市民监测督导员,加强日常监测,建立工作制度,定期听取反馈,提高规划实施的有效性。
4、分性别统计纳入区府统计制度和区级系统、各部门的常规统计和常规调查,以保证妇女生存发展工作的可监控性、科学性、及时性。
5、接受区人大、政协对依法实施规划工作的检查、监督,推动本规划的实施。
6、完善年中分析制度。建立健全委员会议定期研究工作机制,加强对本区规划实施中重难点指标的分析,开展调查研究,立足区情、研究瓶颈,寻找对策,协同攻关,力求破解难点。
7、闸北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各成员单位要结合卫生监测、教育督导、劳动监察、质量监督、工商检查、警务督察等执法手段,相应建立自查、自评制度,不断完善规划实施的监测统计评估机制。
8、闸北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在各成员单位和各街道、镇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自查自评的基础上,每年向市里递交区级年度监测统计报告;接受上海市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2013年的中期评审和2016年的终期评审,以及市民监测督导组的日常监督。
(四)本规划由闸北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负责解释。
闸北区儿童发展“十二五”规划
一、“十一五”儿童发展现状
“十一五”期间,在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区政府各职能部门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以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本,努力促进本区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保持同步,儿童的卫生保健、基础教育、生存环境、权益保护等得到了切实改善,在促进儿童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具体表现:
一是妇幼保健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儿童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公共卫生服务配套建设的进一步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机构布局更趋合理,妇幼保健管理服务体系逐步健全。2010年,本区新生儿听力障碍筛查率、计划免疫全程接种率分别达到96.95%和100%,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1.65%,比“十五”末提高了18.27个百分点。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为4.98‰,婴儿死亡率为3.68‰,两项指标继续控制在低位。教育和卫生系统进一步加大了对在校学生的健康监测和常见病防治工作力度,加强质控和指导,提高儿童健康水平。
二是教学条件逐步完善,儿童受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教育投入的不断增加,教学条件逐步完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布局进一步优化,素质教育社会化格局与0-6岁托幼一体化教育管理体制逐步形成,九年制义务教育成绩显著。3-6岁幼儿入园率、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均保持100%。各义务教育学校之间、区域之间、学段之间办学条件和办学水平的均衡发展不断推进。特殊儿童得到进一步关注,发展特殊教育,专门开设了听障、智障儿童学校,并向学前教育和高中教育两头延伸。不断完善特殊教育的支持与保障体系,规范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提高残障儿童随班就读的质量,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的教育服务,创造良好的学习机会,从而保证了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同步发展。家庭教育指导水平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以德育教育为核心,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育为重点的素质教育体系。
三是发展环境日趋优化,儿童各项权益进一步得到落实。全社会“儿童优先”意识逐步增强。政府、社区对儿童成长的文化环境更加关注。社区儿童活动场所不断完善,社区儿童活动场所配备率达到100%,比“十五”末提高了11.1个百分点。6个街道建成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占全区街镇的66.7%。文化市场和校园周边环境进一步得到净化。儿童食品、用品和玩具质量抽查不合格的企业整改复查合格率、大型游乐设施定检率、学校及儿童活动场所进出口处交通标示设置率均达100%。区域环境质量逐步提高,2010年我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3.24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22.92%,儿童生存发展的环境进一步优化。
“十一五”期间,本区儿童与经济社会同步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效。但是,从贯彻落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与上海中心城区地位相适应的和谐新闸北的目标要求来看,还尚有差距。如儿童的成长环境还需进一步改善;儿童的心理健康、生命安全和思想道德教育问题仍需学校、家庭、社会的共同重视;儿童的肥胖、视力不良等重难点指标还需进一步研究控制;外来未成年人的教育、健康、权益保障及犯罪预防等问题还需进一步关注等等。“十二五”时期是闸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关键时期,为进一步推动全区儿童的新发展,构建和谐新闸北,结合本区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二、“十二五”儿童发展背景分析
闸北区位于上海市中心城区北部,是九个中心城区之一,东、北、西分别与虹口、宝山、普陀毗连,南隔苏州河与黄浦、静安两区相望,是上海陆上北大门,总面积29.18平方公里。2010年,全区户籍人口69.21万人,其中18岁以下儿童6.22万人,占户籍人口的8.99%,户籍出生人口为4775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2‰。辖区内有上海火车站、长途汽车客运站等交通枢纽,人流量大,且辖区内贫困人口多、棚户简屋多,动拆迁量大,社会建设和管理成本高、难度高。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闸北的发展基础不断夯实,经济发展乘势而上,成绩不断攀高,呈现良好的态势,这将为闸北社会事业的发展提供更加强劲有力的保障。
“十二五”时期,是全国上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推进社会公平、文明与进步的重要时期;也是上海加快推进“四个率先”、“四个中心”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建设,实现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更是闸北把握机遇,全面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这必将为闸北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同时,2010年中国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及“后世博”效应,也将给上海各区县、各行各业的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闸北围绕“创新驱动、转型发展”的主线,确立了“南高、中繁、北产业”的发展战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颁布实施,表明儿童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这也将为闸北儿童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三、“十二五”儿童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总体目标
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满足儿童发展需求为本,坚持儿童优先原则,不断营造儿童健康、安全的发展环境,探索有利于儿童教育事业发展的新机制,不断优化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社会环境,促进本区儿童全面发展。
基本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儿童发展全局,切实贯彻“儿童优先”原则,大力推进《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实施,将保障儿童权益,重视儿童主体意识和参与权,提高儿童健康水平和教育水平,优化儿童成长环境等方面作为“十二五”期间儿童发展的优先领域,促进本区儿童全面健康成长。
总体目标:以推进本地区儿童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同步为总目标,进一步完善健康保健网络,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进一步优化教育资源,确保儿童获得优质的教育服务;进一步保障儿童享有
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权利,尊重儿童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权利;进一步关注外来未成年人的健康、教育、权益保障,优化儿童的发展环境,创造良好的发展氛围,促进全区儿童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注重儿童道德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国家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造就“四有”新人和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至2015年,使闸北儿童的发展水平达到(或超过)全市中心城区儿童发展平均水平。
四、主要目标和策略措施
(一)进一步完善健康保健网络,确保儿童身心健康成长。
主要目标:
1、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使低出生体重发生率<2.5%,住院分娩出生缺陷儿发生率<8‰,新生儿甲状腺功能低下筛查率、苯丙酮尿症筛查率、听力障碍筛查率均达到95%以上。(区人口计生委、区卫生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