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建安全发展社会环境。建设安全文化主题公园和主题街道。加强城市安全社区建设,实现“一年试点、二年推进、三年见效、五年上台阶”的工作目标,即到2011年底至少有1个社区达到安全社区标准;到2012年底至少有5个社区达到安全社区标准;到2013年底至少有20个社区达到安全社区标准。大力推进企业主导型、工业园区和开发区的安全社区建设。推进“平安畅通县区”、“平安农机示范县”、“城市畅通工程”、“平安乡镇”、“平安校园”等建设。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加固改造。
四、重点工程
(一)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达标工程
加强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动企业安全生产岗位、专业、企业达标。危化品企业必须在2012年底前,煤矿等其它高危行业企业必须在2011年底前达到三级以上安全生产标准化水平,重点企业要达到一级标准。冶金机械等其他企业确保三年内全部达标。在达标的基础上,实施分级分类监管。
(二)技术支撑体系建设工程
整合现有资源,实施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建设,搭建应急救援指挥、职业危害检测、安全培训考核、宣传教育和执法检测与咨询服务技术支撑平台。它实施“321工程”,建设市级安全生产技术支撑中心,即建设3个中心(市安全生产检测检验中心、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中心、市重大危险源监控中心)、2个基地(市安全生产培训考核基地、市安全警示教育基地)、1个平台(市安全生产信息化技术平台)。到2015年市级技术支撑机构基础设施和装备配备达标率为80%。
(三)监管执法能力建设工程
建设完善市、县、乡三级安全监管部门基础设施,配备现场监管执法装备,包括执法专用车辆、现场监管专用设备、应急救援专用设备、监管执法人员个体防护装备与必备工具、现场取证与分析演示设备等。到2015年实现市、县(含城区、开发区)两级安监机构达标率分别达到80%以上、70%以上,分批解决乡镇(街办)安全监管基本设备设施。建立市、县、企业重大隐患和重大危险源实时监控预警系统。建设覆盖全市的安全监管执法和信息服务系统。建立模拟仿真安全培训考核系统,建设市级安全培训考核点,实现考点的互联互通和视频监控及远程安全教育;建设集培训机构监管、培训考核办证、安全生产资格证网上查询等多种功能为一体覆盖全市的安全培训信息网络。实施安全监管执法人员培训工程。
(四)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工程
建立以信息指挥监控中心为纽带,以骨干应急救援队伍为主体,以应急救援物资储备基地及应急救援基地为支撑,以市、县级应急救援机构和大型企业救援队伍为补充的反应迅速、机动灵活、处置高效的应急救援体系,全面提高我市安全生产应急处置能力。
实施市级信息指挥监控中心项目建设,包括:应急调度指挥平台、应急信息管理和辅助决策系统、图像监控和应急共享数据库等,实现市、县应急信息的互联互通,实现全市安全生产应急救援指挥决策、信息分析整理、上报发布和应急预案报备管理等功能。
建设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按省安全生产规划,以我市整合后的应急救援队为基础,在南漳武安磷化工业园区磷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园建立鄂西北危化品应急救援基地,辐射鄂西北区域。以保康矿山救护基地为基础,组建襄阳矿山应急救援基地,负责区域内矿山救护工作。
(五)安全科技工程
加快重大安全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在地下矿山强制推行监测监控、井下人员定位、紧急避险、压风自救、供水施救和通信联络等六大系统技术装备,并于2013年底前全部完成;对运输危险化学品、烟花爆竹、民用爆炸物品的道路专用车辆,旅游包车和三类以上的班线客车强制安装具有行驶记录功能的卫星定位装置,并于2012年底前完成;在非煤矿山推广露天采石场中深孔爆破、机械铲装、高精度及高可靠性工业雷管、油气长输管道泄漏检测、采空区监测监控、高陡边坡安全监测、井下冲击地压监测监控、地下矿山信息管理、三等以上尾矿库全过程在线监测系统等技术;在冶金行业推广煤气监测及通风联锁、高温液体安全转运技术;在化工行业推广阻隔防爆、高危工艺自动化控制、大型起重机械安装安全监控管理系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