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建立和完善全区应急管理信息平台。加强区内各类管理系统的整合力度。实现统一指挥协调,联合行动,提高在交通运输、房屋土地、公共环境、区域防灾、公共卫生等领域的应急联动水平,探索紧急状态下各相关部门联合处置和协调管理的机制,实现快速反应能力与政府应急处理水平。
3.加强地理信息系统建设与应用。不断发挥GIS技术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依托地理信息系统这一载体,提升政府在城市管理中的综合统计分析能力和决策水平。
(五)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
着眼“四个中心”建设,立足静安,大力推进信息化在现代服务业、商业、贸易、金融等经济运行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化对政府宏观调控支撑作用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普及程度显著提高,信息技术支撑现代服务业的作用更为明显,社会诚信环境不断优化,城区经济运行效率明显提高。
1.建设宏观经济数据库及其应用系统。实现全区各类宏观经济数据的采集管理和分类统计分析,为制定宏观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2.推进法人库的应用。加强法人基础信息库在工商行政、税务、质量技术监督、劳动和社会保障、统计、环境保护、投融资和保险服务、技术认定和行业许可等方面的应用。进一步完善政府面向企业的服务与适当监管的能力,为区域经济政策的制定、修正和商业商务软环境的建设提供辅助决策分析支持。推进形成相配套的法人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
3.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诚信创建活动,信用文化和信用意识得到进一步加强。推进社会信用制度的建设,做好政府部门相关环节信用产品使用的制度安排,积极推进中小企业提供信用评级报告在信贷、年检等相关领域使用,逐步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机制。
四、保障措施
探索并解决信息化发展中出现的体制、机制和法制问题,形成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信息化发展格局,发挥各部门、各领域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一)组织协调,完善信息化建设维护的运行机制
1.加强信息化建设资金的保障。继续加强对信息化建设资金的支持,根据信息化发展的规律,研究资金投放领域和比例,适度加大信息安全、服务外包和系统运行维护等方面的投入,满足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2.建立健全网络、应用系统的运行维护机制。形成层次清晰、责任明确的运行维护机制,明确主干网络、主干系统和各局域网、应用系统运行维护的责任主体和维护机制,逐步建立权责明晰的责任追究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