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优化基本农田生态补偿政策。加大对承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的村(社区)经济补助力度,区分农保区使用状况类型,提高正常耕作农田的补偿标准,平衡欠发达村因承担农保区而制约经济发展的利益关系。适度扩大补偿资金的使用范围,减轻村级公共支出负担,促进村级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进一步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2010年扶贫政策的基础上,每年从上年市级税收收入中扣缴一定比例作为新增市内扶贫资金,用于帮助欠发达村发展优质项目,探索镇村统筹开发新模式,完善欠发达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贫困群众就业。
五是完善结对帮扶制度。根据扶贫工作周期和经济形势变化,适时调整扶贫标准和帮扶对象,完善市直单位、经济发达村、帮扶干部对欠发达村和贫困户的结对帮扶。
六是完善农村公共事业设施和服务。通过以点带面推动宜居乡村建设,提高乡村宜居环境质量。完善市、镇二级办学管理体制和公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支持农村文化室、老人活动中心建设。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水平。继续通过职业技能培训、就业中介服务、创业激励等政策措施,促进农民就业创业。通过完善公共事业设施,进一步提高农村政务服务水平。
(十三)打造名村示范村,建设宜居农村
一是整治村庄环境。按照宜居村庄要求,全面整治河涌池塘、巷道危桥。切实加强环境保护,强化生活污水、生活垃圾、村庄水体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工业污染物排放的治理,清除河塘淤泥、杂草飘浮物等,整治环境“脏、乱、差”现象。大力推进“绿道网”建设和村庄绿化,加强村庄道路、河涌堤岸和农家庭院的绿化美化,扩大村庄绿地面积,提高绿化档次。加强对农村古树、大树的保护,抓好乡村公园建设,进一步优化农村生态环境。
二是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加强标志性景观建筑、景观道路及市政设施的建设和维护,进一步完善农村道路、供水、排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供电、通信及公共交通等设施。加强农村危房改造,实现人均钢筋混凝土结构、砖木结构住房面积30-40平方米。健全基层医疗卫生等社区服务机构,提升各项服务功能。完善农村文化室和各类文体娱乐设施,不断满足当地居民精神生活需求。对经过名村、示范村的交通干道及主要出入口,开展既鲜明醒目又朴素自然、与周边环境融为一体的整体风貌设计塑造,突出岭南风貌和地域特色。
三是加强基层社会建设。加大民生工程推进力度,千方百计解决关系居民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加强社会治安管理,营造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开展基层民主法制教育,建设人际和谐、文明祥和的村庄,推动邻里关系融洽。扎实开展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文化阵地建设,丰富群众性文体活动。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着重提高班子成员素质,增强村务管理和经济发展能力,促使农村管理工作更加高效有序。
四是提升丰富特色优势。重点挖掘产业特色、文化特色、生态特色,有针对性地完善配套设施,推动特色更加突出,优势更加明显。促使有产业特色的村进一步改进生产工艺,加强品牌建设,提高生产效益;有文化特色的村加强对历史文化、人文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传承和保护工作,拓展文化内涵,开发文化产业,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有生态特色的村整治和保护自然风貌,巩固并提升良好的生态环境。
(十四)开展对外交流,加强区域合作
一是深化珠三角区域合作。继续落实贯彻珠三角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在大力推进深莞惠产业一体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珠三角九市的密切交流和深化合作,主动参与并努力促成珠三角九市合作框架协议的签署,争取在都市农业产业布局、基础设施建设、物质技术装备、农业经营服务、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方面实现紧密合作,推进区域优势互补。
二是加强对台交流。积极开展与台湾各级农会及农业企业的互访交流,争取每年一次组织农业干部、农业科技人员、农民合作组织成员、农业企业家等农业工作者到台湾参观考察,深入学习借鉴台湾农业的发展理念和经验做法。探索设立莞台农业合作试验示范区,推动莞台农业合作。
五、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始终坚持工业化、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的长远战略,加大全面统筹力度,同步推进城市建设和农业产业发展。抓紧出台都市农业发展意见,明确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目标、工作要求、扶持政策、保障措施,为发展都市农业奠定思想基础和确立政策依据。引导各镇街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氛围,巩固和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将农业发展纳入到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当中,科学制定农业发展中长期规划,统筹谋划本镇街农业发展的主攻方向、奋斗目标、主要任务、重大项目,推动新一轮的农业大发展。
(二)强化政策扶持,加大资金投入
借鉴农业先进发达地区的经验,积极运用政策手段和财政手段,加强对农业的保护和支持,进一步夯实农业的发展基础。一是加大支农投入。根据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力增长情况,逐步加大财政支农投入。对现有的常规性支农项目,逐步扩大扶持范围、提高补贴标准、放宽补贴限额。根据发展的需要,将农业补贴由生产环节适时延伸到加工、品牌、物流、销售等产后环节,引导支持农产品实行分级包装、开发食品深加工,进一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业增效。二是整合支农资金。在落实好现有支农政策、保持现有财政支农力度不减弱的基础上,整合优化资金分配,确立财政支农重点领域。将财政支农资金重点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精致农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机械化推广应用、农业标准化推广、农业信息化建设、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农民教育培训、农业行政执法等领域,并在扶持标准和投资比例方面对重点项目实行倾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