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机制。社区建立产学研社结合推广科技应用型成果的新模式:社区与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结对,提升社区科普活动的层次和水平;在社区普及推广与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的科技成果,社区科技应用型成果推广率达到一定比例;在社区(镇)所属企业普及推广先进科技成果,并产生一定的经济效益;支持大学生科普志愿者服务社在社区开展服务活动,并做好保障工作。
8、组织。充分挖掘本社区科普资源,广泛利用全社会科普资源,并实现两者的有效整合,形成以居民为主体,社区为基础,产学研为依托,社会积极支持的社区科普新格局。
9、手段。积极探索和运用体现互动性的各种先进科普形式和手段,提高科普的公众参与度,提升科普实际效果。
三、示范效果
10、市民科学素质显著提高。社区(街道,镇)居民的科学素质高于所在区县的平均水平;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居民中不断弘扬,社区内全年无重大封建迷信,伪科学活动发生。
11、产学研社结合取得成效。社区(镇)经济实力在所在区县位居前列,高校和科研机构在社区科普工作中充分发挥了依托作用;一批科技成果进入社区,促进了社区内“知科技,学科技,用科技”氛围的逐渐形成。
12、科普活动体现自身特点。科普活动贴近市民生活,贴近社会热点,贴近文化建设,成为推动社区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载体,在某一方面彰显出鲜明的个性,并产生一定的示范效应。
13、科普管理水平得到提升。社区科普工作的管理水平在所在区县处于领先地位,某一方面达到全市先进水平。
附件2:
上海市专题性科技场馆标准
专题性科技场馆是指不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公众开放、具有行业(专业)特色,通过实物展示、情景模拟等形象化手段,向公众弘扬 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科普场馆。
一、基础设施
1、场馆所在建筑物应独立或与建筑物的其它部分能做到物理分割,方便观众进出;展示面积达1000平方米以上;具备开展经常性科普活动的条件与设施,包括合理的参观通道、适宜的灯光照明、通风和消防安全设施等。
2、展品内容丰富、科技含量较高,数量和质量应满足作为科普场馆开放的要求,其中互动展项的数量不少于总展项数的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