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加强青年中心和流动团员联络站建设。
要依托社区党员服务中心,积极稳妥地在全市各社区普遍建立青年中心,构建“社区团工委+青年中心”的新型社区共青团和青年工作网络。要进一步创新青年中心的管理机制,进一步发挥青年中心在服务社区党建、推动社区建设中的功能定位和有效途径,不断提高社区青年的组织化程度和服务青年的能力。
要按照区域性大党建工作中加强流动党员的联系和管理工作的要求,加大社区“流动团员联络站”的建设,做到每个联络站。“有固定场地,有规范名称,有鲜明标识,有专人负责,有团员名册,有活动手册”。要开发流动团员在线管理系统,积极推进电子团员证的发放和使用。要做好区域内各类流动团员关系转接工作。要积极推广“团工委委员联系团代表、团代表联系团员、团员联系青年”的“三联系”制度,建立社区团组织服务联系社区团员青年的有效网络,延伸党联系青年的手臂。
5、积极培育和发展青年社团组织,支持和引导其健康发展。
要改变单纯依靠团的组织覆盖来凝聚青年的传统方式,抓住党和政府加快培育社团组织,降低政务类、服务类社会组织准入门槛和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力度的契机,围绕青年社区团员青年学习成长、文化娱乐、权益维护等多样化需求,针对不同青年群体,依托青年中心大力培育公益服务类、反映诉求类、事物管理类和兴趣爱好类的青年社团组织,延伸团组织的联系手臂和覆盖面,充分推动团建助党建。
要通过提供资源、场地、设施等方式为青少年社团和自组织提供服务;通过加强对青年自组织领袖的联系,把青年自组织纳入区域青年工作体系。要在社区党组织的领导下,加强对青少年社团的引导和管理,支持社团组织在法律法规范围内,按照各自的章程自我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主完善。
三、围绕区域性大党建工作的要求,推进机制创新,努力建立区域性大团建工作的协同合力机制
1、按照区域大党建形成合力的要求,建立区域性大团建工作的整体协同机制。
各区(县)团委要发挥领导和主导作用。各区(县)团委要切实担负起区域性大团建工作的领导、规划、试点和推进工作;要研究区域性大团建的推进方向和实施方式;要探索区域内团组织的设置调整和人员配备。
社区(街道)团工委要发挥协调和实施作用。各社区(街道)团工委要主动与区域内各级各类团组织和青年组织联络,在社区层面实现以社区团工委为核心,开放性、协作性、充满活力的共青团跨所有制形式、跨行业部门、跨组织层次的区域化大联合;要通过具体工作项目和载体,有效发挥和体现区域性大团建作用和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