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强力推进城镇化带动战略,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一是加快推进城乡规划全覆盖。推进实施《贵州省“十二五”城镇化发展专项规划》、《黔中经济区核心区空间战略发展规划》,积极争取国家批准实施《贵州省城镇体系规划(2011— 2030年)》,全面完成黔中经济区范围内各市县总体规划修编,完成13个设市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完成134个镇(乡)总体规划和6171个行政村村庄规划编制。二是以加快黔中经济区核心区城市建设为突破口,增强城市的集聚和辐射带动能力。加快贵阳特大城市建设,加快贵安新区、双龙新区、贵阳北部新区等城市新区建设,抓好贵阳至区域中心城市的城镇带建设,增强黔中经济区辐射带动能力。推进六盘水、兴义、铜仁等区域中心城市建设,积极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三是加快培育发展一批交通枢纽型、旅游服务型、工矿园区型、商贸集散型、移民安置型等特色中小城镇,增强吸纳农村人口转移就业能力。四是加强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建设。以城市骨干路网为重点,加快推进城镇道路、供水、供电、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推进一批城际主干道、跨区域环线公路和城际铁路规划建设。加强产业园区发展与城市空间布局的有机衔接,将产业园区交通设施、配套设施以及生活服务设施等建设统一纳入城市规划,增强产业发展对城镇的支撑作用。五是创新和完善城镇化发展的体制机制与政策。深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与农村在公共服务政策上的有效衔接,统筹解决进城务工人员的住房、社保、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问题,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转移,城镇化率提高1.3个百分点以上,超过36.3%。推进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抓好国家批准的全国第三批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工作。推动行政区划调整,加快规划建设中等城市的县“撤县设市”、“撤县建区”,推进县城驻地镇“撤镇改办”和达到设镇标准的乡“撤乡建镇”。六是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纵深推进村庄整治工作。七是落实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要求,推进形成科学合理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促进毕水兴经济带、东南部特色综合经济区等区域加快发展,积极推动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建设,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扶持力度,支持人口较少民族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经济强县的示范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县域经济。
第四,加快调整农业结构,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农村土地整治、中低产田改造、旱作节水示范和农业综合开发等建设力度,推进农村人口人均半亩口粮田建设,加强农作物耐旱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推广,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和服务体系建设,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二是大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实施好国家新增粮食产能工程、高产创建和马铃薯专项等工程项目,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50万吨以上;巩固油菜、烤烟等传统优势经济作物,大力发展蔬菜、茶叶、马铃薯、精品水果、中药材、油茶等特色优势经济作物,油菜、烤烟、蔬菜、茶叶、脱毒马铃薯、精品水果等种植面积分别达到800万亩、327万亩、1300万亩、455万亩、600万亩、300万亩,大力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和节水农业;加快发展生态畜牧业,积极推进生猪养殖“5511”工程、“1000万头肉牛”和“1000万头肉羊”工程,继续实施石漠化治理和岩溶地区草地生态治理项目,扶持家禽、奶业和特色养殖业发展,肉类总产量达到200万吨。三是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大力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着力打造茶叶、马铃薯、蔬菜、辣椒、肉类等产业链,加快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总产值比上年增长20%。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进一步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提高农产品商品率。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