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青岛市卫生局关于开展第七个“养生保健宣传月”活动的通知

  治疗措施:
  1、生活起居:工作居住环境要温暖舒适,空气新鲜,常开门窗,多晒太阳。避免剧烈活动及重体力劳动。
  2、饮食调理:食宜清淡,进食含有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同时又较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各种鱼、禽、瘦肉、蛋、奶及豆类食品,忌食肥甘厚腻食品和烟、酒、辛辣食物。
  3、饮食疗法:选四仁(白果仁、甜杏仁、胡桃仁、花生仁)羹、胡桃粥、袖子煮百合、百合糯米粥、猪肺惹仁粥、莲子百合瘦肉袋、蜂蜜鸡蛋汤等。
  4、敷贴疗法:选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肉桂、当归等研末,用食醋、生姜汁、蒜汁(任选一种)调成膏状,贴于天突、腥中、大椎、肺俞、定喘、中府、风门、膏肓、脾俞、肾俞 每次贴敷6-8小时, 10天1次,3次为1个疗程,连贴3年,夏季三伏为最佳时间。
  5、艾灸疗法:选肺俞、肾俞、脾俞、大椎、风门、足三里、膻中、心俞、膈俞等穴,悬灸每穴10分钟,每1-2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6、按摩疗法:每天用手按摩鼻翼旁的迎香、颈上方发际处的风池、拍打小腿上外侧的足三 足底的涌泉和头顶的百会穴。(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促进机体代谢,增强体质,减少感冒)
  7、体育疗法:可做一些适当的锻炼,如呼吸体操,通过腹式呼吸,增强脯肌、腹肌和下胸 动,改善通气功能。每天早、晚散步,呼吸新鲜空气。从夏季开始,以冷水洗脸、洗鼻,每天1-2次,每次5-10分钟,逐渐可以进行全身冷水浴。
  8、中药疗法:夏日口服益气活血汤(黄黄30克、当归15克、川芎10克、赤芍10克、桃仁、红花、地龙各10克,每日1剂, 7日为一疗程)强心煎(红参10克、麦冬15克、茯苓25克、白术25克、炮附子10克、细辛3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丹参20克、麻黄3克、五味子6克、甘草6克、生姜3片为引,每日1剂, 7日为一疗程) ;润肺饮(天冬15克、麦冬12克、紫苑、百部各10克、白前12克、黄芩20克、杏仁12克、瓜萎皮15克、射干12克、枇杷叶、知母12克、桃仁12克、川贝5克(冲服) ,每日一剂, 7日为一疗程),以上可随症选用。
  ㈥肺源性心脏病的冬病夏治
  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人多由老慢支、肺气肿发展而来,是由于肺动脉高压引起的心 期可表现为慢性咳嗽、咯痰、气急,后期则可表现为活动后心悸,呼吸困难、乏力、劳动耐力下降、紫绀等。发作较重时常常可出现呼吸衰竭和心力衰竭的表现,还可并发肺性脑病、消化道出血等。本病多见于40岁以上者,好发于冬春季节,属中医“肺胀”范畴。
  治疗措施:
  1、生活起居:除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外出戴帽子、口罩、围巾及足部保暖外,夏季也不能空调温度不能过低,一般室内温度保持在18-20度 ,同时要注意通风。
  2、饮食调理:宜进食高蛋白、高热量、维生素丰富易消化的食物,如各种鱼、禽类、瘦肉、豆类食品、新鲜蔬菜,还有山药、百合、萝卡、莲子、老鸭、猪肺、猪腰、牛尾巴、猪心等食品。
  3、艾灸疗法:选肺俞、肾俞、脾俞、膏肓、风门、膻中等穴。悬灸每穴10-15分钟,每日1 为一个疗程。
  4、敷贴疗法:选炙麻黄、细辛、白芥子、甘遂、肉桂、当归、丁香、红花、生川乌、生草 研末,用姜汁调成膏状,贴于天突、中府、定喘、肺俞、膻中、大椎、膏肓、风门等穴,贴6-8小时,每10日1次,3次为1个疗程,连贴3年。
  5、中药治疗:寒饮停肺者用小青龙汤加减;痰热窒肺者用清气化痰丸加减;阳虚水泛者用真武汤合春泽汤加减;痰瘀阻肺者用葶苈大枣泻肺汤合桂枝获苓丸加减;气虚血瘀者用玉屏风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痰蒙心神者用涤痰汤加减。
  ㈦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冬病夏治
  类风湿性关节炎,简称类风关,是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为病理基础的慢性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以关节晨僵、对称性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甚至畸形为主要特征。发病年龄以20-45岁的青壮年为多,女性多于男性,易在冬季发病。
  治疗措施:
  1、防寒保暖:除不宜长期居住潮湿之地或淋风雨外,夏日也不宜贪凉、露宿,睡水泥地上,空调温度不宜太低,尤其不能在出汗后立即进入空调房或直接吹电风扇。
  2、饮食调理:应以清淡为主,选高蛋白、高维生素、中脂肪、中热量、低糖、低盐及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新鲜蔬菜、苦瓜、萝卜、豆芽、紫菜、洋葱、海带、木耳、干果(栗子、核桃、杏仁、葵花子)及草莓、乌梅、香蕉及含水杨酸的西红柿、柑桔、黄瓜等,适量多食动物血、蛋、鱼、虾、蛇肉、豆类制品、土豆、牛肉、鸡肉等。少食肥肉、动物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少食甜食,少食奶类、花生、辣椒、巧克力、小米、干醋、奶糖等。少饮酒和咖啡、茶等饮料,不吸烟。
  3、艾艾灸法:每次选局部患处的4-6个穴位或加选肾俞、足三里,每穴每次施灸10-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日,再行下一个疗程。或选用“铺灸”法,于暑夏“三伏”时取中药斑麝粉,即由麝香、斑蝥、丁香、肉桂等组成。每次取1-1.8克,放于脊柱正中线上(大椎穴始至腰俞上) ,尔后用大蒜泥(取大蒜去皮捣烂即成) 1500克,铺于穴上呈二寸宽,5分厚的条状线形,再用除艾绒200克铺其上呈长蛇形艾炷(一条) ,点燃艾炷头、身、尾三点,让其自燃烧灼。燃尽后再继续铺艾炷施灸,一般以2-3壮为宜。灸后可去蒜泥,用湿热毛巾轻轻揩干即施灸结束。灸后可引起水泡(在此期间严防感染) ,至第三天用消毒针引流水泡水,并用药棉揩干,涂上烫伤膏,隔天1次,然后覆盖一层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直至结痂脱落止。 注意事项:灸后一月内慎忌生冷辛辣,肥甘厚味,鸡、鹅及鱼腥发食等。禁冷水洗浴,避吹冷风,忌房事,全休一月。用艾条悬灸,神灯(TDP)照射等亦可。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