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基层应用强化工程。
建设市民卡工程,整合公民身份、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信息,提供“一卡通”式便民服务。建设全省统一的医疗卫生信息共享服务平台,实现医疗机构网络互联互通、医疗卫生资源共享、居民健康信息集中、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推进医保和新农合信息系统的全覆盖,提高城乡居民健康保障能力。整合交通管理与服务资源,建设全省智能交通工程,全面打造安全交通、效率交通、友情交通的综合智能管理与服务体系。整合旅游信息与服务资源,建设旅游资源融合服务工程,实现旅游管理、宣传服务、应急救助于一体的便捷式综合信息共享服务。建设适应现代城市管理要求的“数字城管”应用体系,加强城市监控联网系统建设,推进城市管理资源优化整合,提高城市综合管理水平。各级政务(行政)服务中心要充分利用现有电子政务资源,逐步实现网上办理审批、缴费、咨询、办证、监督以及联网核查等事项,按照统一标准,实现各层级行政(政务)服务中心的网络互联互通、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
7应用服务引导工程。
实施关注民生系列工程,通过网络、手机、数字电视等多种渠道,开展在线学习培训和文化共享等服务,提高公众素质。建设弱势群体综合援助工作平台,提供困难职工帮扶、劳动争议调解、农民工维权等服务,保护弱势群体权益。通过企业之窗工程建设,为大企业提供“直通车”服务,为中小企业发展提供帮助和指导,形成多部门参与、全天候在线的企业服务环境。建设新农村综合信息服务体系,形成贴近农民需求的信息服务体系和信息服务站点群,全面满足农民对政策、气象、农技、病虫害、农资、市场、物流等各方面的信息需求。实施促进区域发展系列工程,围绕省委省政府“两圈一带”发展战略,建设“两圈”(武汉城市圈、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资源融通与产业互补管理系统、长江黄金水道综合利用系统、江汉平原资源综合利用与生态保护系统、“二区”(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武陵山少数民族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信息服务共享综合平台,助力湖北跨越式发展。
五、实施安排
根据“十二五”时期全省电子政务建设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结合我省电子政务发展现状,精心组织,科学管理,抓好重点工程建设项目落实。按照“基础优先、急用优先、全局优先、效益优先”的原则,有计划、分步骤推进。
第一阶段(2011年-2012年):基本建立全省电子政务规范有序的组织管理体系和保障有力的制度框架,基本完成“网络支撑平台完善工程”、“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集约应用服务建设工程”、“政务效能提升工程”建设,有序开展“部门重点业务配套工程”、“基层应用强化工程”建设。
第二阶段(2013年-2014年):全面开展“部门重点业务配套工程”、“基层应用强化工程”建设,推动职能部门和基层政府围绕重点工程和领域,开展工程建设,深化应用服务。启动“应用服务引导工程”建设,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形成跨部门综合协同应用体系。
第三阶段(2015年):全面完成本规划确定的主要建设任务,全面实现规划提出的基本目标,全面建立我省电子政务统筹协调、管理规范、运转有序、服务良好、保障有力的可持续发展环境。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地、各部门要加强对电子政务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大协调力度,完善推进机制,按照合理布局、集约发展、整合资源、信息共享的总体要求,真抓实干,切实推进本地区、本部门的电子政务工作。各地要建立完善电子政务工作管理机制,做到领导到位、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措施到位。省直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行业主管作用,认真履行职责,加强行业内电子政务工作的管理和协调,建章立制,带头示范,督促落实,确保规划目标实现。
(二)完善制度,创新管理。
加强电子政务标准规范和管理制度建设。重点做好信息资源、综合业务协同、电子监察数据采集等基础性标准规范的制定工作。研究制定省电子政务管理制度主体框架,出台关于加强全省电子政务建设的指导意见,制订完善有关电子政务工程项目建设、平台与网络运维管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网上办事与协同业务、电子监察与考核管理、绩效评价和责任追究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大力推进电子政务工作管理创新,开展电子政务工作示范点创建活动,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有效做法。
(三)规范管理,保障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