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基本原则。
统一规划、协调发展。强化电子政务统一规划和顶层设计,建设完善公共平台基础性关键软硬件设施,处理好电子与政务、整合与新建、公开与保密、部门条块与横向全局、重点建设与协调发展的关系,重视网络信息安全保障,杜绝和消除各自为政、分散建设、重复投资、信息孤岛现象。
需求主导、重点推进。以满足履行政府职能需求和社会公众服务需求为导向,在行政效能、公共服务、社会管理、民生大计等方面,重点推进覆盖面广、影响力大、规范性强的核心业务应用,突出服务能力和应用效果,防止盲目建设和铺张浪费。
整合资源、协同共享。整合网络资源,统一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完善信息资源共享设施,建设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中心和业务应用构件仓库,实现应用搭建、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逐步解决条块分割所形成的信息孤岛和“应用烟囱”.
统一标准,保障安全。制定和落实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运行维护、应用服务、监督考核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立和完善电子政务网络、应用开发、数据资源、业务协同、信息安全等方面标准规范,统筹建设网络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确保网络安全。
技术引领,服务创新。充分发挥电子政务对社会信息化的带动作用,鼓励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三网融合等新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提高电子政务作为行政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创新电子政务服务方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
(三)总体目标。
“十二五”期间,形成权责明晰、运转有序、绩效明显的电子政务发展格局,实现全省各级政务部门电子政务网络全覆盖,基本实现省市两级政务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实现政府公开信息在本级政府门户网站集中查询、行政许可事项在线申请和办理进展状态查询,基本建成政府公文网上处理和政务视频会议的统一应用环境,基本形成覆盖全省、保障有力的综合技术服务体系。
--网络和业务覆盖:全省乡镇(街道)以上实现电子政务网络100%覆盖,电子政务网络互联互通率达到90%;政务部门主要业务电子政务覆盖率,省级部门达到90%,市州和县级分别达到80%和60%.
--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社会管理和政府服务事项电子政务覆盖率,省和市州政府达到80%,县级政府达到50%,其中行政许可事项100%实现在线申请和状态查询;全省各级政务部门接受群众网上来信和应答办理环境100%统一。
--信息公开和共享:全省范围内实现政府公开信息在本级门户网站100%可检索;全省范围内政务业务信息共享率平均达到60%;政务信息资源标准化管理,省和市州两级达到90%,县级达到70%.
--技术服务:专业技术服务机构技术服务达标率平均达到70%;全省公务员电子政务应用技能培训覆盖率不低于90%;政府内部公文网上办理率达到80%.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
(一)主要任务。
1建立顶层架构,完善基础设施,打造集约高效的电子政务基础支撑体系。
做好顶层设计,推动云计算应用,夯实全省电子政务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立足提高电子政务服务保障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突出以云计算为基础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在电子政务中的应用,加快电子政务发展创新,建设统一规范的数据资源框架、业务模型框架和应用服务框架,为促进资源共享、优化业务流程、深化应用服务提供理论支撑和方法指导。
统筹规划,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完善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应用支撑平台及重点行业省级应用支撑节点服务功能,为基层政务部门提供多种方式的电子政务外网接入服务,实现政务外网全覆盖。
完善基础应用环境,提高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基础数据库,建设全省非涉密政务信息资源数据仓库和目录体系,实现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服务。建设非涉密业务公用协同工作环境,鼓励基于共享数据仓库和公用协同工作环境快速搭建业务系统。完善政务外网平台安全设施,建立相关工作机制,建成全省统一的网络信任体系和数据容灾备份中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
强化平台集约服务,推进政务外网与部门网络的融通。依托省电子政务外网平台和重点行业省级应用支撑节点,整合接入行业纵向网络和部门业务网络,加快形成互联互通的电子政务网络。建设相对集中的大规模数据管理体系,提升网络计算能力,优化数据灾备服务,从而降低资源能源消耗,节省运行维护经费开支,形成集约高效的电子政务绿色发展新路子。
拓展服务方式,提升电子政务服务水平。加快移动电子政务建设,实现电子政务服务全覆盖。发挥通信运营商的积极性,开发基于“无线城市”的视频监控、视频播报、环境监测、治安管理、应急处置等应用,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各种电子化服务载体,拓宽电子政务的覆盖范围和接入方式,拓展“电视政务”、“电话政务”、“手机政务”等服务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