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加强各类馆(室)与图书馆、档案馆、新闻媒体、出版机构等的协作联系和资源共享,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六)重视研究,努力推进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科建设
积极开展对方志事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的研究,总结实践经验,强化理论提升,推进学术创新,指导修志编鉴。
1.充分发挥社科研究机构学术研究平台和方志理论研究专家的作用,推进方志理论和方志学科建设。
2.完善地方志课题研究申报立项和招标制度,扩大课题研究范围,不断形成对指导修志编纂实践具有较大应用价值的理论研究成果。
3.进一步加强上海市地方史志学会和上海市年鉴学会建设,在管理、机构、人员、活动、经费等方面,切实予以保障,加大交流力度,提升学术含量。
4.继续办好《上海地方志》刊物,突出资料性和学术性。编好《上海研究论丛》、《当代上海研究论丛》和《上海方志研究论丛》,汇集地情研究成果。利用各种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地方志理论专题研讨活动。
(七)打造平台,大力推进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
不断加强和完善地方志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发挥信息化在全面推进地方志工作中的作用。
1.继续搞好市、区县地情网站建设。出版各级各类地方志书和年鉴,并及时上网向社会发布。不断充实和丰富“上海通”网站、区县地情网站的内容和功能,努力打造全市地方志资源公共信息展示平台。
2.建立和完善“数字化上海市地情资料库”。强化管理制度,不断加强系统软硬件建设,不断改进和完善系统功能,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并根据业务和应用需要,不断升能提级。同时,加强使用人员培训。搞好市、区县地方志办公室联动使用试点,并逐步在全市各修志编鉴单位推广,形成全市修志编鉴平台。
3.推进“数字化上海市地情资料库”内容建设。全市地方志系统加强与档案馆、图书馆、博物馆等单位和新闻媒体的联系和沟通,做到相互支持,互供资料,实现共建共享、共同受益,力争使数据库成为本市地方志资源收集储存、开发利用的海量基础信息库,以充分发挥地情资料中心的作用。
4.发挥“数字化上海市地情资料库”的管理效能。各级地方志工作机构充分运用数据库的管理功能,不断丰富修志编鉴行政管理方式,提高工作效率,提升科学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保障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