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市场营销创新。以实施“差异化战略、渠道战略、品牌战略”三大市场战略推广工程为抓手,抓好营销创新示范企业培育和评定,力促工业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积极组织我市企业参加国内外大型展会,提高企业和产品的知名度,拓宽市场渠道。在工业领域全面开展“品牌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健全和完善驰名商标、名牌产品的培育推荐办法,2012年新增国家级品牌5家以上,省级品牌15家以上。
3.企业管理创新。以组织实施“企业管理提升工程”为抓手,在重点企业大力推广六西格玛管理等先进管理模式。强化企业战略管理、精细管理,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每年专家评审组对推广应用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模式成绩突出的企业,授予“市级管理示范企业”称号。加强企业家培训,实行企业家培训备案认定制度,转变企业家管理理念,提高企业家战略决策、把握商机、驾驭全局的能力。以ISO9000、ISO14000、ISO50001和清洁生产审核为切入点,加强标准化和认证工作建设,促进企业素质提高,争取全市工业制修订国家、行业标准6项,新增认证达标企业30家以上。加强工业企业安全生产管理,确保年内不发生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
4.企业节能降耗。把节能降耗工作作为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切实转变增长方式的重要抓手。制定全市节能减排目标考核办法,全面加强节能评估审查。制定淘汰落后产能年度计划,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着力做好能源管理体系工作,建设全市节能信息系统,全面掌握各县(市、区)和重点用能单位能耗情况,确保完成年度节能降耗目标。
(八)着力强化要素保障。
1.资金保障。深化政银企合作,进一步搭建资金供需平台,加大企业和项目推介力度。召开第二届中国德州资本交易大会,组织500家以上企业参加银企对接。健全金融体系,引进和组建金融机构40家以上。市内外金融机构全年争取新增贷款251.5亿元。拓宽融资渠道,力争上市、挂牌、私募、融资租赁等直接融资100亿元。
2.土地保障。统筹城乡建设用地,全力保障工业企业特别是大企业重大项目用地。积极向上争取土地指标,节约集约利用土地,通过对现有厂房加层改造、挖掘地下空间等途径提高工业用地利用率。
3.人力保障。建立引进人才绿色通道,优先培养、引进和使用与我市“10+3”产业密切相关的重点技术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学科的高层次人才和高层次创业团队,为我市工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
4.运行保障。加强工业运行监测分析,对企业生产密切相关的大宗原材料、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进行综合调度和追踪分析,及时掌握重点企业成本价格、能源使用情况,及时协调解决能源供应和运输问题,确保全市工业企业正常生产。
三、工作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