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分别代表政府、职工和企业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调机制。协调机制的三方应当指导、督促企业方与职工方建立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协调处理协商中出现的重大事项和争议纠纷,监督、检查协商双方开展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和履行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情况。
第五条 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总工会、企业代表组织可以聘请熟悉劳动工资、经济、法律、财务等工作的人员,为协商双方提供法律、法规、政策咨询和指导服务。
企业工会或者区域、行业工会代表职工参加工资集体协商、签订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上级工会应当给予支持、指导和帮助。
第六条 企业通过工资集体协商确定的职工工资支出,符合国家税收法律、法规有关合理工资薪金规定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据实扣除。
第二章 工资集体协商的内容和依据
第七条 工资集体协商主要包括下列内容:
(一)工资分配制度、工资标准和工资分配形式;
(二)职工年度平均工资水平及其调整幅度;
(三)奖金、津贴、补贴等分配办法;
(四)工资支付办法;
(五)加班、加点工资计发基数;
(六)计件工资单价和劳动定额;
(七)患病、休假等特殊情况下的工资分配办法;
(八)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期限;
(九)变更、解除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程序;
(十)争议协调处理办法;
(十一)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违约责任;
(十二)双方认为应当协商的其他事项。
第八条 工资集体协商主要依照下列依据:
(一)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
(二)企业工资指导线、人力资源市场工资指导价位;
(三)劳动力供求状况;
(四)地区、行业及企业人工成本水平;
(五)本地区、周边地区和本行业职工平均工资水平;
(六)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七)企业经营状况,包括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