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济南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济南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

  (二十三)推动商业和民用节能。在零售业等商贸服务和旅游业开展节能减排行动,加快设施节能改造,严格用能管理,引导消费行为。加强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计量统计和管理,制定实施商业企业、酒店宾馆能耗定额标准,鼓励应用高效空调、楼宇能源管理系统等节能技术产品。到2015年,商业企业万元营业额能耗降低10%以上。鼓励商场销售节能型商品。推动宾馆和酒店应用节能燃气灶具。宾馆、商厦、写字楼、机场、车站等要严格执行夏季、冬季空调温度设置标准。落实节能产品惠民补贴政策,在居民中推广使用高效节能家电、照明产品,鼓励购买节能环保型汽车,支持乘用公共交通,提倡绿色出行。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限制过度包装,抑制不合理消费。
  (二十四)加强公共机构节能减排。公共机构新建建筑实行更加严格的建筑节能标准。加快公共机构既有建筑节能改造,鼓励利用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实施节能改造,“十二五”期间,完成既有公共建筑节能改造150万平方米,其中,市级公共机构办公建筑节能改造40万平方米。鼓励财政供养单位供热实行按热量收费。建立完善公共机构能源审计、能效公示和能耗定额管理制度,加强能耗监测平台和节能监管体系建设。积极淘汰更新高耗能办公设备。支持驻济部队重点用能设施设备节能改造。开展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创建50家示范单位。到2015年,全市公共机构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比2010年降低12%,节能灯具、节水器具应用率达到90%以上。加强公务用车节能,实施公务车定额管理,提高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比例。
  六、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二十五)加强对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逐步加大循环经济投入,积极贯彻实施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以“十二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为指导,围绕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建材、电子信息、机械装备、新医药、新能源产业重点开展循环经济建设,通过物质循环、能源梯级利用和废物代谢把产业衔接起来,到2015年,培育8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4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基本建立起工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二十六)全面推行清洁生产。认真抓好钢铁、电力、石油化工、建材、机械装备、交通装备、新能源、食品加工8个工业行业,农业、建筑、交通、商贸服务4个领域的清洁生产。开展清洁生产示范园区创建工作,大力研发推广重大清洁生产技术,培育清洁生产先进单位,建立清洁生产审核评估制度,建立清洁生产审核评估专家和服务机构信息库,加强清洁生产支撑体系建设,推广先进清洁生产技术,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示范和清洁生产宣传培训。加大清洁生产审核力度,鼓励企事业单位自愿开展清洁生产审核,依法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二十七)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大煤矸石、粉煤灰、冶炼废渣、化工废渣、工业副产石膏等大宗工业废渣以及建筑和道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积极开展工业窑炉的余能发电和热的分级利用。加大对中低品位矿的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进煤系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推进农业废弃物、农产品加工副产品、林木“三剩物”(采伐剩余物、造材剩余物、加工剩余物)、次小薪材等资源化利用,发展代木产品。到2015年,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6%以上。
  (二十八)加快资源再生利用产业化。推进“城市矿产”基地建设。加强再生资源利用的关键技术研发和消化吸收再创新,实现主要再生资源的高值利用。强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完善静脉产业链条,加强对废旧金属、废旧轮胎、废旧家电、废塑料、废橡胶、废旧铅酸电池等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加快发展再制造产业,支持以报废汽车、工程机械、矿山机械、废旧硒鼓等为重点的再制造企业做大做强。到2015年,主要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率达到68%以上。
  (二十九)促进垃圾资源化利用。积极推动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回收制度建设,完善分类回收、密闭运输、集中处理体系。鼓励家庭实施生活垃圾源头分类,建设小区垃圾分类回收站点,合理设置垃圾分拣中心,实施生活垃圾细化分类。鼓励开展垃圾焚烧发电和供热、填埋气体发电和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鼓励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和污泥。做好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制定推进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的管理制度,规范餐厨废弃物的回收、运输和处理利用。推广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技术,支持利用建筑垃圾企业的发展。在建筑垃圾的供应、新型建材的市场准入、资源综合利用方面落实鼓励支持政策,积极引导企业加快建筑垃圾资源化综合利用项目的建设进度,多渠道利用建筑垃圾。
  (三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立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实行市、县(市)区用水总量、用水效率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管理,逐步形成需水管理机制,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各项节水目标。对农业灌区进行节水改造和续建配套,推广普及常规节水灌溉技术,适当发展管道输水灌溉、喷灌、微灌等先进节水技术。实行工业用水总量控制和取水定额管理。加快重点行业节水改造,严控新上高用水工业项目,积极推进企业水资源循环利用和工业废水处理回用。加强矿井水、雨水、再生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推进城镇供水管网改造,推广应用节水器具,广泛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