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主要任务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先进城市为标杆,进一步彰显创新、生态、人本、法治理念,突出科技驱动、城市引领、民生导向、生态保障,努力使无锡新时期的转型发展继续走在全省、全国前列,加快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步伐。
(一)突出创新理念,加快产业转型
以调整产业结构为核心,以产业高端化为目标,加快实施产业升级行动计划,坚定不移推进科技创新创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依靠高新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把无锡建设成为创新型经济领军城市和科技创业家(企业)摇篮城市。
1.努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根据全球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的最新趋势,积极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制高点,着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发展物联网、新能源与新能源汽车、节能环保、生物、新材料与新型显示、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创建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培育一批大企业大集团,打造一批千亿级特色产业集群和基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努力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和区域竞争优势。
2.着力推进主导产业高端化。大力推进信息网络与服务、光电产品、电子元件、通信线缆、数码电子、计算机等电子信息产业做大做强,打造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制造基地、技术研发高地、特色优势产业聚集地。重点推进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重大项目的引进合作,推进集成电路产业链向高端延伸。大力推进机械、冶金、纺织、石化等重点领域产业转型升级,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和传统产业的渗透融合,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数字化装备,促进生产技术和生产方式向高端化转化。
3.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重点培育软件与服务外包、工业设计与文化创意等现代服务业,积极推动现代旅游、科技研发、现代物流、金融、商业服务、现代商贸、信息服务等领域加快发展,着力改造传统服务业,强化制造业主辅分离,发展新的服务业市场主体,优化服务的中间投入,加快引资纳智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形成一批品牌企业和规模企业,促进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结构提升,着力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占GDP 比重。
4.积极推动对外开放发展。着力集聚国内外创新资源要素,把自主创新作为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第一驱动力,努力扩大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分工与合作,充分利用世界各国的各种资源,推动经济和社会的进步。把“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地结合起来,建立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创新对外投资和合作方式,支持、鼓励企业在研发、生产、销售等方面开展国际化经营,加快培育优势行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知名品牌。
(二)突出生态理念,加快城乡转型
以优化区域布局为核心,以建设生态文明为目标,坚定不移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将市域各类功能板块按可持续发展要求进行规划布局和系统整合,在各种城市功能发挥中充分体现生态、环保、低碳、循环、绿色的理念和技术,加快实现区域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1.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按照“七区一体、一体两翼”战略定位,进一步统筹市域空间发展规划,推进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建设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整体衔接。大力推进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副中心城市为纽带、以新兴卫星城市(新市镇)为基础的三级城镇体系建设。加大镇村撤并和撤镇建街、撤村建居工作力度,统筹安排工业集中区、农业区、居住区、生态区和重大基础设施的空间布局,加快农村村落管理向城市社区管理转变。强化规划的龙头地位,严肃规划执法监督,坚决禁止违规行为。
2.推进城乡产业布局一体化。坚持规划导向、优化发展原则,深化主体功能区规划,严格实行太湖保护区分级分区空间管制,按照禁建区、限建区、适度建设区和优化发展区的要求,优化保护和开发行为。大力实施“万顷良田”整理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建设工程,大力推进农业集中区、特色农业区和生态产业带建设。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大力发展“企业+基地”、“园区+公司”的农业组织方式。加快推进“五大新城”、“四大片区”建设,大力推动省级以上开发区功能转型,加速中心城区工业企业“退城入园”和乡镇工业向园区集中步伐。加快服务产业集聚发展,大力推进专业服务区、现代市场群和特色商贸街建设,优化发展布局。
3.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以“城乡通开、并轨运行”为目标,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新增财政投入的重点放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上,把区域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向农村延伸。继续加大农村道路、电力、水利、通讯、燃气、环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突出抓好污染治理、河道清淤、绿化造林、垃圾处理等重点工作。全面优化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生态环境。加快建设一批联结城乡、一体运行的市场平台、信息平台和物流平台,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服务设施条件。
4.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坚持“城乡一体、同城待遇”的目标取向,加大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投入,加大地方新增财力向农村倾斜。大力推进农村义务教育现代化建设,鼓励城市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延伸。进一步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加强农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积极实施镇村文化设施达标工程,提高农村文化、体育等公共设施人均拥有水平。
5.推进城乡就业社保一体化。坚持“平等就业、同等保障”的发展方向,进一步推动城市就业体系向农村延伸、普惠性的政策保障向农村拓展。建立健全城乡统筹的就业管理服务体系、政策扶持体系和政府责任体系,进一步强化农民就业培训工作,积极扩大农民就业,支持社会创业。按照“广覆盖、多层次、可转换”的要求,积极完善城乡保障体制和救助体系,统筹推进城乡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和最低生活保障体系建设,不断扩大保障覆盖面,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三)突出人本理念,加快社会转型
以促进社会和谐为核心,以社会公平、人民幸福为目标,坚定不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建设,更加关注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均衡性、协调性,更加注重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满意度,加快实现社会发展的重点由强市向富民转变、受惠群体由主体向全体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