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完善全程控制和可追溯体系。
探索食品监管工作从源头到餐桌整个过程有效控制的科学方法,使食品从种植养殖开始到生产加工、包装、运输、储藏和销售等各环节,包括化肥、农药、兽药、饲料、添加剂、包装材料的管理使用及生产操作工艺与卫生要求、检验、食品标签等各方面都得到有效监督,形成食品生产加工全过程无缝隙监控网络体系。建立和完善食品标签、标识管理,普及食品生产经营索票索证、质量验收记录制度,加快电子信息监管系统建设,推行酒类随货单、豆制品送货单、电子监管、POS等监管措施,初步形成便携高效的食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途径。
9.促进产业健康协调发展。
坚持整扶相济、管建结合原则,帮助引导企业建立起从产品设计到原料进厂、生产加工、出厂销售、售后服务的产品全过程有效管理链条;推广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食品产业调整、产品升级换代、产业资源整合的步伐;结合食品现代流通网建设和食品市场准入制的推行,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并积极向农村延伸;组织实施好企业产品名牌战略,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产品;建设全市主食厨房工程和副食品加工园区,促进兰州食品产业的科学发展。
(二)保障药品安全
1.提升药品安全监管水平。
(1)加强药品生产质量监管。提高《
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的实施水平,强化药品GMP跟踪检查工作,增强监督检查的实效性、针对性。全面实施药品生产企业质量受权人制度,落实药品质量安全企业第一责任要求;建立药品安全动态监管系统,实现对药品生产经营使用数量及流向的实时监控。全面落实《医疗机构制剂配制质量管理规范》,完善医疗机构制剂配制监管办法,提升医疗机构制剂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对直接接触药品的包装材料和容器产品的生产管理和使用等各环节的监管,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产品结构优化,产品质量提升,产业健康发展。
(2)保证国家基本药物质量安全。配合医药体制改革,建立基本药物供应保障体系和管理制度体系;加强基本药物生产、流通、配送、使用各环节的质量监管,生产、销售、使用基本药物抽检覆盖率达100%;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全品种、全过程远程电子监管。
(3)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安全评价工作。成立全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机构,规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工作,完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责任体系,提高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的质量。建立麻醉药品、精神药品流弊和滥用的监测报告和预警制度。
(4)规范药品经营行为。加强药品经营企业日常监管与动态监管,强化GSP跟踪检查的针对性,创建全市窗口行业文明新形象;全面实施药品分类管理,规范经营行为,解决零售药店药师不在岗问题,提高药学服务水平;建立和实施特殊药品经营、使用监管责任制,完善特殊药品监管网络体系建设,实现特殊药品的电子远程监管;建立企业诚信经营的管理机制,强化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责任,增强企业自律意识。
(5)充分发挥药品技术监督作用。建设全市药检技术平台,普及和提高药品快检技术;完善送检、抽检、批检相结合的药检制度,推行“掌握信息、快速筛查、靶向抽样、目标检验”的监督抽验模式,研究和试行从原辅料到成品、从生产到流通的链式抽验方式。
2.加强医疗器械安全监管。
(1)完善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监督管理制度,建立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动态监管数据库,重点推进无菌器械和植入性器械生产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工作;落实国家和省上有关标准规定,积极探索和建立相对完善的医疗器械经营质量管理规范;实施医疗器械使用管理规范,在社区、村级以上医疗机构建立医疗器械使用管理规范并监督实施,对高风险植入、介入性医疗器械使用情况实现远程电子化实时监管;建立“植入性医疗器械监管信息系统”,全面推行植入性医疗器械可追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