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十五”期间,浦东涌现出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企业,企业自主创新主体的地位日益显现。
1. 提升了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到2005年,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498家;引进和建设了一大批研发机构,到2005年底,拥有企业技术研发机构161家,经认定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64家,国家级企业研发中心(工程中心)15家,成为国内研发创新机构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企业承担国家、上海市科技项目的能力迅速提升,2005年,实现了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零的突破,获得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项目30项(获资助金额共1872万元),获得“科教兴市”重大产业技术攻关项目10项。
2. 促进了科技成果的快速转化。2005年,浦东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达到101项,技术合同认定3034项,比2004年增长28.5%;交易额达到38.64亿,比2004年增长39.6%。共有26个项目入选上海市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百佳,5项入选自主创新十强。
3. 催生了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启动实施了“慧眼工程”,先期投入资金1亿元,对首批入选的12家企业给予支持。通过聚焦培育,促进了中芯国际、展讯通信等一批优秀科技创新型企业的成长。上海振华港机自主完成的“新一代港口集装箱起重机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获得200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展讯通信在短短三年中研发出中国第一颗完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国际领先的第三代手机(3G)芯片;药明康德成为亚洲地区最具竞争实力的新药研发企业之一,被誉为“世界一流的化学研究机构”。
(四) 知识产权工作成绩显著。“十五”期间,浦东知识产权创造、管理、保护和实施的环境不断优化。
1. 健全了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建立了浦东知识产权联席会议制度,制订了一系列鼓励自主创新的政策;设立了浦东知识产权中心,加强了专利工作管理和推进力度,建设了专利检索数据库、生物医药行业专利数据库;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专项整治活动,加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力度,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形成了行政与司法双重效应的长效监督执法保护机制。
2. 知识产权成果持续增长。2005年,浦东专利申请量共3141件,其中发明专利1794件;区内培育专利试点企业总数达到13家,上海市专利试点企业总数达到18家;获2005年度上海市发明创造专利奖10项,其中发明专利奖7项,实用新型专利奖3项。
(五) 科学普及工作跃上新台阶。“十五”期间,浦东科普事业蓬勃发展,初步形成了“科学浦东”的社会氛围。
1. 社会化科普体系初步建立。建立了科普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区财政科普投入逐年增长。2005年,区财政核拨科普经费340万元,建成以“新区科协—街镇科协—居(村)委科普小组”三级组织网络和29家学(协)会为主力军,以上海科技馆为龙头,集专业场馆、社区展馆等为特色的社会化科普推进体系。
2. 科普创建工作成效显著。全区建立科普居委501家、科技特色学校47所、科普教育基地26个;各街镇全面完成“四个一”工程;建成了浦东科普网站及电子科普画廊等科普设施。形成了一批区级科普活动品牌,如科技节(周)、院士科普讲坛及院士科普、原创科普等。
(六) 科技合作取得重要进展。“十五”期间,浦东在开展国际合作、推进国家级产业基地及重大项目建设等方面取得重要进展。与芬兰贸工部合作建立了芬中创新中心;与联合国南南特设局、南荷兰省政府等签署了合作备忘录,推动建立浦东国际科技合作孵化基地;在建设国家级产业基地、引入重大科技资源等方面,与国家科技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国防科工委、中科院等加强合作。此外,浦东坚持“市区联动”,与杨浦、南汇等周边区域及西宁、嘉兴等友好城市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科技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