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软件产业要以培育战略性支柱产业为目标,重点发展。抓紧实施浦东软件园(三期)扩建工程,建好国家软件出口基地,迅速做大产业规模,推动浦东软件园成为中华软件第一园。在嵌入式软件、行业通用软件、金融软件和软件外包等专业领域形成核心竞争力,软件开发接近国际先进水平,基本形成全国软件产业技术创新中心、软件开发中心和软件人才培训中心。
2.努力建设具有浦东特色的知识密集型信息咨询业高地。积极引导信息制造企业、传统咨询业借鉴国际先进经验,采取业务衍生或兼并等方式,实现战略转型,发展信息技术服务业和信息咨询业。
3.重点扶持和加快具有原创生命力的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抓住“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上海市文化科技创意产业基地”落户张江高科技园区的契机,加紧发展多媒体软硬件、动漫画、游戏软件、电子出版、高科技影视后期制作、产品工业造型设计、文化创意等开发和制作,搭建相关的中介、展示、版权交易平台,整合创意资源,建成基于互联网应用的数字内容产业增值链,以及国内先进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
力争到“十一五”期末,将浦东建成我国知识密集型服务高地、承接国际信息服务业外包基地、国际一流的软件出口基地和世界知名信息服务集团主要集聚地,培育一家世界级数字内容企业和一批知名品牌企业,涌现1~2个世界级信息服务企业,成为我国信息服务业的中心。
五、 保障措施
(一) 健全信息化组织管理体系,强化信息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1.强化信息化建设和信息化职能部门的地位与作用。完善信息化推进机制,延伸工作网络,建立健全街镇信息化推进机制,开展新区首席信息官(CIO)制度研究,并先在主要职能部门进行试点,取得经验,逐步推广。强化各级信息化工作部门的职能,加强信息化领导小组的领导作用和信息化职能部门工作的统筹力度,实行信息化项目统一建设规划、统一技术标准、统一监管制度,进一步统筹信息化建设工作。
2.落实信息化工作培训和考核制度。加大培训力度,扶持信息化职业技术培训机构,建立以公务员滚动培训教育为重点的长效信息化教育培训机制;继续推动全区局级领导干部、公务员、信息技术人员等不同层次人员的信息应用技术培训。健全相应的培训考核机制,建立培训考核和工作考核相结合的培训绩效考核制度。
3.构建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加强对信息化中介组织和公益性信息技术服务机构的培育和引导。推行政务部门信息化服务外包,为外包服务机构发展创造条件。建立信息化建设第三方评估机制,培育专业评估机构。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协会等社会专业服务机构,以多种形式参与信息资源公益性开发及相关信息化建设,推进社会化中介服务体系形成。
(二) 坚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相结合,促进全区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协调发展
1.制定信息资源分级管理办法。统筹规划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建立信息资源采集、共享、开放的机制,重点加强政府、科技、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建设。
2.继续保持信息化建设和维护资金的投入力度。未来五年,要坚持政府信息化资金和科技基金信息化应用专项的统筹,根据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切实保障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建设资金。同时,继续支持企业和社会各方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政策性拨款和国际低息贷款。
3.完善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科学界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内容,强化新区财力投资信息化项目的统一归口管理,合理安排政府财力建设经费的使用,探索财力投资信息化建设项目采购的新模式,重点推进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避免重复投资。建立信息化项目评估制度和机制,开展信息化项目应用绩效评估。
4.加快制订信息化标准规范。在积极贯彻落实国家、上海市标准基础上,围绕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需要,制定和完善新区信息化技术标准,形成信息化标准体系,保证信息化建设的权威性、严肃性和规范性。加大对标准执行情况的检查力度,促进新区信息化健康、有序发展。
5.有效开展信息化示范和试点。对关键和重大信息技术信息化应用,分行业、分类别、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示范和试点,及时总结经验,开展论证,逐步完善并推广应用。
6.强化市场运作机制。构建以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点的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信息产业和信息化项目的专业化、企业化运作,授权企业参与项目的建设、运营、管理和筹资,以协议书、合同书等形式确定并落实各投资方的责任、权利和义务。
(三) 加强信息化支撑保障体系建设,营造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环境
1.加强信息化人才培养。利用软件园、高校、博士后流动站等资源,建立信息人才教育培训基地。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配套政策,建立吸纳外来优秀人才的绿色通道,重点引进和培育信息服务企业领军人才、信息咨询业高端人才、软件开发高级管理人才等信息化紧缺人才。
2.推进信息化普及教育、宣传和交流。扩大“互联浦东人”市民培训范围,建立市民教育培训信息平台,逐步改善社区信息化培训设施,开展面向社会特别是弱势群体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培训;充分利用各种媒体和渠道大力宣传信息化意义和作用,深化全社会对信息化本质及其规律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提高居民信息消费能力,促进信息社会的逐步形成。
3.开展信息化课题研究。积极发挥有关科研院所、高等学府和企业的作用,聘请一批专家、顾问和有经验的科技人员,深入研究新区信息化发展的思路、模式、机制等问题。
4.构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根据有关政策法规与标准,以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为重心,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健全信息安全责任制,加强对各类项目、已建系统的安全评估工作以及网络安全的监控和管理。同时,积极开展信息安全和信息法制教育,增强行业的信息安全意识,防范、打击计算机与网络犯罪。
5.关注信息技术发展趋势。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为原则,注重跟踪和吸收网格计算等先进技术在信息化应用中的新成果,提高新建信息系统的开发水准,提升已建系统的能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