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促进了信息化骨干业务水平和市民应用能力的提高。建立了依托单位技术人员的信息化技术骨干队伍,通过组织讲座、培训、交流考察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综合管理能力;依托党校并结合各单位实际,开展公务人员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并实施了“互联浦东人”市民培训计划,使11万市民取得上海市颁发的合格证书,促进了市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提升。2005年,每万人互联网用户数达到3060人,人均上网时间达到每周15小时。
(3) 实现了信息化应用系统建设的资金和安全保障。建立了推进信息化应用专项资金,5年内资助项目近130个。从2004年起,实现了信息委、发展改革委、财政局三方协同,加强并规范对一级财政预算单位电子政务建设和运行维护资金的统筹管理。在信息系统建设和应用中,充分重视信息安全工作,各部门建立了信息安全员队伍,制定了《电子政务管理规章制度》、《浦东新区财力投资信息化项目统筹管理意见》等规章制度,从行政和技术管理等方面做到区有信息安全指导意见,部门有信息安全规章制度。对新建项目配套安排信息安全建设经费,建成投入运行前必须进行信息安全测评。通过落实资金和安全措施,做到建设有经费,应用有保障。
(4) 加强信息化宣传和应用氛围的营造。利用浦东信息化网站和其他手段,及时发布最新信息动态,介绍最新应用成果;编制年度信息化建设成果集,加大宣传和推广。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广泛开展与外省市、兄弟区县同行的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思路,开阔视野,促进了信息化成果在更广领域的使用,吸引更多的专业机构参与信息化建设。
4.确立了信息产业的支柱地位
(1) 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十五”期间,新区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到2005年,信息产业产值达到1064亿元,占新区工业总产值的25%,继续成为浦东新一轮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之一。其中信息产品制造业发展态势保持良好,产值1155.08亿元,占全市的26.9%;信息服务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23.15亿元,增至2004年的68.00亿元,平均每年增长31%。
(2) 软件产业迅猛发展。2005年,软件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20亿元,约占全市的一半。软件产业基地建设成效显著,入驻软件企业近1000家,其中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重点软件企业约14家,1000万元以上规模的企业75家。同时,软件产业的研发和集成向高端迈进,8家企业顺利通过代表国际软件企业最高开发及管理水平的CMM4级、CMM5级论证。盛大网络、禹华通讯、宝信软件等一批信息服务业的知名企业、龙头企业初具规模,毕博、惠普等一批知名公司在浦东建立了全球软件研发中心。
(二)差距
“十五”期间,新区信息化工作成效显著,但我们也应看到,新区信息化工作离国家、上海市的要求还有距离,与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还存在差距,主要表现为:
(1) 信息化组织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职能部门的综合统筹协调职能尚需进一步增强,信息化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还需进一步突显,信息化专业技术人员在政务人员中的比例尚需进一步提高,信息化专业岗位的设立还需进一步明确。
(2) 信息化制度建设还需进一步加强。在项目建设、资金安排上需进一步完善相应规章制度。在应用开发上还缺少较完整、成体系的规范、标准。在专业人才培养上,还缺乏系统、长效和梯次化的目标、措施。对信息系统的管理尚需完善长效保障机制。
(3) 信息化应用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相当一部分人对信息化在经济活动和社会进步中所起的作用还认识不清。信息化建设与实际应用需求还有距离,将信息化建设作为形象工程的现象还时有发生。电子政务系统的应用、尤其是领导干部带头应用的实践需要加强。信息化安全保障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
(4) 信息化规划意识、系统整合和资源共享工作亟需加强。由于条块分割,利益驱动以及标准、规范不健全,“信息孤岛”和重复建设现象还较严重。对规划、计划制订和贯彻执行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 趋势
信息化已经成为先进生产力发展的方向,它加快了产业升级,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加速了经济发展,对科技、经济、文化、政治以及意识形态产生着越来越广泛和深刻的影响,成为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程度、经济成长能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十一五”期间,新区信息化必须顺应国内外信息化发展趋势,保持和上海市信息化发展战略和规划的衔接,并要切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要求,加速信息化的发展和应用。
1.信息产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不断提升。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化步伐的明显加快,信息产业日益成为国民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同时,信息产业的国际转移和重新分工更加明显,各个国家和地区均面临信息产业重新布局的机遇和挑战。新区应进一步扩大国际合作,提升信息产业的技术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重组步伐,瞄准以软件、数字内容等为代表的信息服务业领域,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进一步提高产业集中度,扩大产业集群化效应,提升信息产业国内、国际竞争力,巩固和发展信息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战略性支柱地位。
2.信息技术向社会生活进一步渗透,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信息化程度和水平已成为衡量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信息技术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科学技术引发的社会信息化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形态、经济增长方式、人们的生活和思维方式,对社会生活各个方面产生巨大的影响。新区要以政府部门、社会公共服务部门和各类企业为重点,按照“贴近市民、服务发展、促进改革”的要求,加快形成社会信息资源充分利用和有效共享的机制,突破制约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创造和维护安定团结的社会环境。
3.信息化建设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成为新区综合竞争力及世博配套建设的有力支撑。现代城市不仅是其所在区域的物资、能源、资金、人才以及市场的高度集中点,更是各种信息产生、交流、释放和传递的高度聚合点。城市信息化将在都市圈规划和建设、城市安全与防灾、交通一体化和智能化、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信息化推动的高新技术将在世博动迁、世博通信、世博展区土壤修复、世博场馆和配套设施建设等诸多领域中得到应用。浦东作为上海“四个中心”核心功能区又迎来了世博会举办的契机,必将对现有的城市信息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