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打造高素质旅游人才队伍
明确人才优先在旅游发展中的战略布局,健全组织保障,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完善培养机制,营造良好环境,创新培养模式,注重基础建设,打造一支操守好、知识广、能力强,具有国际竞争比较优势、善于推动旅游产业跨越式发展的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
1.加大旅游高端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调动和发挥旅游企业作为人才开发主体的积极性,营造良好的旅游人才成长环境。重点培养和引进以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具有战略思维、世界眼光、创新务实,深谙产业发展、具有宏观决策能力、有较强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的高层次旅游经营管理人才;以首席技师为引领的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高技能人才。围绕旅游产业融合和功能升级,加速培养一批掌握产业发展先机的新业态、新岗位紧缺急需人才。切实关心旅游人才的工作和生活,制订旅游人才培养引进、配置使用、工资奖励、社会保障、有序流动等政策法规,完善旅游人才开发的政策体系。
2.加大旅游岗位职务培训力度
以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为目标,坚持需求导向,以职业素质、专业知识、实践能力为重点,加大旅游岗位职务培训力度。完善市旅游行业岗位职务培训指导委员会,统筹规划、分类推进。健全市、区(县)、企业三级旅游培训网络体系,走全社会开放式旅游培训的发展道路。加大培训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推动,构建旅游行业培训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领军人才培训工程、金牌导游培训工程、首席技师培训工程、紧缺人才培训工程、一线员工职业素养提升工程等一批旅游人才岗位职务培训工程,建设以旅游业各类领军人才为重点,以旅游行政管理人才、旅游经营管理人才、旅游专业和技能人才、旅游新业态创新人才、高素质的一线服务人才等为核心的人才队伍体系。
到2015年,实现“5555”人才培训目标,培训50名左右旅游领军人才(团队),500名左右旅游高级管理人才,5000名左右旅游紧缺急需专业技能人才和新兴领域人才,50000名左右一线服务人才,全行业各类岗位职务培训达到 200万人次。
3.加大旅游学科教建设力度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拓宽国际教育培训渠道,进一步加强国际教育培训合作,逐步实现职业认证的国际化。与有关部门联手,支持和引导高等院校旅游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旅游职业教育。重视高技能旅游人才的开发,优化高技能旅游人才的成长环境,加快培养企业短缺的高技能旅游人才。构建政府、院校和企业之间有效协作机制,着力解决旅游人才市场信息不畅问题,逐步实现旅游人才柔性流动。努力形成一个调控有效、信息畅通、资源共享、功能完备、统一开放的旅游人才市场体系。鼓励旅游企事业单位设立中高等旅游院校学生的实习基地,探索中高等旅游院校毕业生就业新途径。
(九)提升旅游企业竞争力
旅游企业是旅游产业的基本细胞,企业发展好坏最终决定着产业发展的状况。旅游企业一直以中小企业为主,但“小、散、弱、差”不应总是旅游企业的写照。鼓励旅游企业通过各种途径做大做强。对于不同类型的企业,采取不同的手段和方法。鼓励中小旅游企业规范服务,联合发展。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走出国门。鼓励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上海,推动入境游。扶植新兴旅游企业发展。
1.鼓励中小旅游企业联合发展
优化旅游中小企业发展的公共服务环境,着力完善中小旅游企业服务体系和扶持政策,加大投融资支持、信用担保、技术支持、管理咨询、信息服务、人才培训、对外交流与合作等公共服务的供给力度,不断完善和创新对中小旅游企业的财税扶持和鼓励创新创优创强等扶持政策,鼓励业务创新、管理创新,提升旅游中小企业竞争力,进一步激发中小旅游企业的市场活力,通过提高传统企业科技、管理和服务水平,提升企业能级。
2.扶持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
全力打造旅游龙头企业,促进多种所有制合作,鼓励外资和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国有企业的改制,鼓励各种所有制企业通过跨行业、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市场兼并重组,打造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和集团企业品牌。促进旅游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培育以旅游为核心业务兼及会展、物流、金融、电子商务等其他现代服务业务的旅游企业集团和以其他产业为核心业务兼有旅游业务的综合性企业集团。
3.鼓励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上海
抓住世界旅游市场东移的机遇,利用上海的区位优势,出台相关政策,吸引国际旅游企业进驻上海,由此推动入境旅游市场的发展。
争取有关部门支持,获得必要的政策试点许可,适度吸引境外国际邮轮公司、会展公司、酒店管理集团落户上海,注册设立经营性机构。制定与国际经济发展同步的产业规范标准,建立与国际经济接轨同步的旅游经济运作机制,创造国际旅游企业入沪的良好投资环境。
4.扶植新兴旅游企业发展
积极培育从事旅游创意的规划设计类企业,扶持设立本土邮轮公司。大力发展以游艇游船制造、旅游房车客车制造、户外游憩装备制造、旅游商品生产为主的旅游装备制造业企业,策划组织各种专业性会议与展览的会展企业,为大型企业集团提供差旅、会奖、拓展、培训等服务外包的商务旅行企业,从事线上预订与第三方支付的在线旅游企业。
(十)深化区域旅游合作
旅游的本质特性之一是异地性,区域间的无障碍旅游合作是各方获益、实现共赢的根本前提保证。上海与长三角地区经过多年的发展,旅游一体化格局已有很好的基础,彼此借力,共同发展,已是大势所趋;上海与京津粤渝等地互为重要的旅游市场,其合作共赢也已经是各方的共识;上海地处沿海,与东北亚、东南亚各国间的旅游往来频繁,加强合作意义重大。
1.加强长三角旅游大协作
创新苏浙皖沪的旅游合作,本着以“探索共赢,创新发展”为合作方向,以建设具有苏浙皖沪地域特色和人文特色的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群为合作目标,“加强联合、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互惠”为合作原则,进一步优化旅游资源配置,拓展市场,创新旅游产品,提升服务质量,实现区域内旅游热点城市共同发展与繁荣。
建立并不断完善高层协商机制、联席会议协商机制、日常工作推进机制及保障机制等方面的合作机制,以保障四地合作的制度化、常态化。按照“政府推动、市场主导、优势互补、错位发展、有序推进、分步实施”的原则,实现旅游资源、产品、市场、信息、客源和利益共享,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确定区域旅游发展目标和战略,共同推进区域旅游重大项目建设。形成具有世界竞争力和影响力的旅游目的地。率先发展旅游金融、旅游文化、旅游航运、旅游会展、旅游信息服务和旅游专业服务,将区域旅游合作逐步引向旅游基础设施、旅游连锁经营、旅游行业标准、旅游信息平台、旅游专业人才、旅游生态环境、旅游培训考核、旅游资质认定和旅游结算、投诉体系等领域,实现区域旅游服务全方位拓展。共同建立具有全国领先地位的区域旅游公共服务网络体系。加强旅游资源整合,共同构建区域旅游营销网络,联手向海内外开展宣传促销。共同协调和管理好区域内的旅游市场将苏浙皖沪打造成全国品质旅游示范区。进一步加快公共服务部、接待服务等方面的地方标准制定,完善旅游接待服务标准体系。由三省一市旅游行政管理部门与相关高校联合筹建研究“智库”,为区域旅游科学、联动与协调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2.积极拓展全国旅游大协作
巩固完善京津沪粤渝全方位的旅游合作机制;加强对云南、新疆、西藏、三峡库区等对口支援地区的旅游支持与合作;推进省市间旅游企业合作,共同打造旅游产品、旅游品牌;鼓励建立各类半官方及民间的跨地区旅游组织,以民间力量推动旅游经济合作。推进在CEPA框架下的沪港澳旅游合作,合作开发会展旅游等国际旅游产品;推广沪港、沪澳客源市场的互补合作、旅游市场推广合作等;在ECFA框架下,扩大沪台旅游合作领域,规范发展赴台个人游,加强开发沪台青少年旅游合作项目、沪台农业旅游合作项目。
3.加强国际旅游大协作
加强与国外城市的旅游合作。充分利用世博契机,深化上海-大阪-釜山黄金大三角旅游合作,拓展与伦敦、洛杉矶等友好城市的旅游合作,建立城市旅游联动发展长效机制;联合东京、新加坡、新德里、吉隆坡、悉尼等亚太地区著名旅游城市,探索建立“西太平洋都市旅游合作组织”,定期举办西太平洋旅游论坛,推进亚太区域旅游合作发展;发展与东盟自由贸易区国家的国际旅游服务贸易,通过扶持对方认证的品牌、产品等方式,延伸旅游服务质量监管,共同维护旅游市场秩序。积极参与国际旅游合作,充分发挥上海旅游的对外宣传功能。加强同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各类国际旅游机构的合作,共同开发旅游项目,扩大上海旅游业的国际影响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