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主动服务战略,从比较注重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向更加注重契合上海中长期发展战略要求转型提升。二是着力优化结构,从比较注重外资规模增长,向更加注重引进新业态、新产业、优秀人才、管理经验,以及知识产权和品牌转型提升。三是适应创新需求,从比较注重吸收产业资本,向更加注重创新方式吸收全球产业网络中具有核心地位或控制能力的高端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转型提升。四是再造综合优势,从比较注重依托基础设施、政策优惠,向更加注重依托市场体系、人力资源、政府效率、依法行政、管理创新和区域协同的城市软实力吸引外资转型提升。五是加强内外联动,从比较注重“引进来”,向更加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更加主动地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资源配置,提升核心竞争能力转型提升。
(二)主要目标
“十二五”时期上海吸收外资将进入平稳增长和转型发展期,综合未来五年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预计年均实到外资100亿美元以上;境外投资将步入快速发展期,预计境外直接投资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基础上5年累计达到120亿美元以上。努力在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1、外商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形成外资重点向价值链高端集聚的发展格局。服务业吸收外资比重要继续保持在75%以上,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加快集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和运营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的管理、研发、营销、采购、结算等功能进一步发展。新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150家以上,引进外商投资性公司60家,吸引外商投资设立研发中心75家;其中国家级地区总部和全球研发中心数量比“十一五”期间总量实现增长。
2、外商投资内涵进一步拓展,逐步形成引智和创新比较活跃的外资发展态势。外资对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进一步显现,外资开展本地研发活动以及其与本土机构交流和合作明显增强。外商投资企业专利申请数量预计平均每年增长10%以上。吸引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与引进人才进一步结合,加快吸引国际人才汇聚上海。结合国际国内产业重组,金融创新和外汇管理体制改革,外商投资方式更加多样化。上海间接利用外资方式和工具实现创新,同国际金融组织的知识合作明显加强。
3、投资便利化进一步推进,逐步形成与国际通行规则相衔接的投资环境。结合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政府管理进一步完善,法治水平进一步提高,效率意识和服务意识进一步增强,投资促进体系进一步完善,努力把上海建设成为全国行政效能最高、行政透明度最高、行政收费最少的行政区之一,形成国际上有竞争力的良好投资环境。
4、进一步鼓励“走出去”和“引进来”联动,逐步形成有效配置国际国内资源的重要平台。通过吸收外资,力争促进形成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通过“走出去”,力争培育若干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上海跨国企业和知名品牌。努力构建外商投资和境外投资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逐步形成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新优势。
四、“十二五”时期上海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的主要任务
(一)吸引外资参与上海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促进提升城市国际化综合服务功能
抓住建设“四个中心”国家战略契机,以先行先试和营造环境为重要支撑,在扩大开放中推进上海国际金融、航运和贸易中心建设,形成外资发展的新空间和新亮点。
支持外资参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积极有序推进金融市场和金融服务业对外开放,拓宽境外投资者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渠道,着力提高金融服务业水平。积极推进上海证券市场国际板建设,支持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债券。支持符合条件的外商投资企业在境内公开发行股票、债券和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人民币资金。支持上海证券市场扩大QFII投资规模和投资范围,探索在上海期货市场、黄金市场、金融衍生品市场等其他金融市场引入QFII制度。大力吸引外资金融机构在沪设立区域性总部及业务营运总部,积极吸引国际和区域性多边金融机构入驻。推动外商投资创业投资、股权投资、融资租赁、融资性担保、小额贷款等提供新型金融服务的企业发展,支持外商投资融资租赁企业在上海综合保税区试点设立单机单船等项目子公司。依托资本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的作用,结合国有资本布局调整,推进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