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二五”时期上海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和上海自身的发展环境和条件发生深刻变化,上海进入转型发展新阶段,面临深入地融入经济全球化 进程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形成新的综合竞争优势、提升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水平的挑战。
1、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曲折,国际直接投资预计保持在较低水平
“十二五”时期,全球经济处于后危机时代。全球经济复苏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复苏进程曲折脆弱且不平衡。国际直接投资将会保持在较低水平,但新兴经济体在国际产业资本流动中的地位有望进一步提高。全球产业深度融合、分工细化,服务外包日益突出,研发、物流、商用服务等将呈加快转移和全球布局态势。支撑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产业增长点有待突破,生命健康、绿色能源和低碳技术等领域成为国际直接投资的关注点。同时,欧美实施“再工业化”,新兴经济体引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各种贸易投资保护主义倾向抬头。综合资本流动、产业发展和国别政策等因素,上海面临着吸收国际投资和对外投资的重大机遇,也面临着诸多因素的掣肘和挑战。
2、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时期,对外开放战略将进一步深化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但是发展中长期积累的矛盾没有根本解决,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成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主线,我国将深化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将更加注重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更加注重优化吸收外资综合环境,更加注重“引进来”和“走出去”联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开放战略深化对跨国投资产生积极影响,跨国公司加速在中国布局价值链高端的趋势将更加明显,重组整合、跨区域协同等方式预期将更多涌现。随着我国产业水平和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企业境外投资将进一步发展。上海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既面临着提升能级和拓展空间的机遇,也面临着重塑自身优势的挑战。
3、上海要推进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开放型经济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十二五”时期上海仍处于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要着力于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有利于加快形成与国际惯例相衔接的制度环境。国家支持上海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建设政策的深入实施,有利于全球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加速向上海转移布局。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和世博后续开发,为加强经济、贸易、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对外交流合作提供了重大契机。国家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推进实施,有利于上海发挥带动作用,促进外资在长三角地区形成良好的梯度布局和深度拓展。上海有望成为国际资本流入的重要枢纽以及国内企业境外投资的重要平台。与此同时,对外开放的深入发展对体制机制、政策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上海要全面把握各种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更好地落实国家对外开放战略,更好地促进转型发展。
三、“十二五”时期上海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的指导思想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十二五”时期,上海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要适应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变化、新要求,贯彻落实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推动上海创新驱动和转型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契合战略、优化结构、拓展领域、改善环境为方针,以推动产业升级、科技创新、功能提升以及内外联动为重点,以提升对外开放的综合竞争新优势为支撑,实现对外开放的转型和跨越,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在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工作中做好“三个结合”:一是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二是引进资金与引进先进技术、新型业态相结合;三是落实优惠政策与完善法制环境、提高政府效率、深化诚信体系建设相结合。
基本要求是突出“五个更加注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