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间接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时期,上海深化与国际金融组织合作,从具体项目合作拓展到知识合作。实施了利用世界银行可调整规划贷款(APL)二期和三期项目,合计总投资近70亿元,其中利用世界银行贷款3.8亿美元,主要用于城市污水输送干线、大型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置、青草沙原水工程、城郊供水等环保和民生项目。创新建立了郊区融资工具并支持了多个郊区中小型环保项目。世界银行开展了“十二五”时期上海利用外资战略研究,这是世界银行首次与中国地方政府进行发展战略方面的知识合作。“十一五”时期,本市外资银行申请中长期外债规模逐年增长,支持了上海和长三角地区产业的发展。飞机、散货船等大型设备境外融资租赁方式得到了进一步应用。
(六)境外投资发展迅速。“十一五”时期,上海境外投资规模明显扩大,在全国各省市区中位居前列。对外投资总额达到58.4亿美元,其中中方投资额达到52亿美元,分别为“十五”时期的4.2倍和3.9倍。投资主体不断丰富,从以国有企业为主向多种所有制企业扩展,民营企业逐步成为生力军。境外投资重大项目继续保持较高比重,中方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项目的投资额占境外投资总额的比重超过70%。境外投资领域不断拓展,从以制造业为主开始向研发、投资性公司、资源能源开发、酒店管理、港口经营等领域拓展。企业通过境外投资延伸产业链、扩大营销网络、改进技术和管理、增强跨国经营能力,对国内产业提升和联动发展的促进作用开始显现。
(七)投资环境不断完善。按照《
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要求,推进外资管理体制改革和配套政策完善,向区县和开发区大幅度下放项目核准和企业审批权限。修订了鼓励跨国公司设立地区总部政策,制订了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管理办法。积极营造公平的政策环境,出台了支持企业发展、推进自主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一系列政策。认真贯彻国家关于境外投资产业指导政策,支持金融机构创新和改进服务,加强重大项目跨部门协调。制定实施人民币
境外投资管理办法。注重政府管理创新,完善公共服务,进一步提高了服务效能和管理水平,为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进一步营造了良好的发展环境。
(八)互利共赢格局逐步显现。“十一五”时期,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增加值占同期全市生产总值比重达24.2%。外商投资企业在本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支出中比重为55%。外商投资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在15%左右,出口额占全市出口总额68.1%。2010年上海外商投资运营企业上缴税金(含关税)同比增长35.6%,占全市税收收入约三分之一。上海外商投资企业在参与国内经济发展中取得良好收益,不少企业已经成为其母公司全球业务和利润增长的重要来源。与此同时,上海企业通过境外投资主动融入全球产业布局,培育了人才队伍,提高了跨国经营能力,为上海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同时,上海吸收外资和境外投资仍存在一些值得关注的瓶颈问题:一是能级有待提升。由于土地、能源、环境等约束趋紧,商务成本攀升,吸收外资需加快转向产业链和价值链高端。二是联动有待增强。在本市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中,外资企业的促进作用需引导发挥,“引资”和“引智”需进一步结合。三是优势有待再造。新形势下,上海吸收外资的综合竞争优势需创新突破,投资促进体系需着力健全,管理服务需完善。四是境外投资水平有待提高。企业跨国经营能力需夯实提高,政府、社会和市场协同的服务体系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