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以加快服务业发展为关键,不断提高第三产业质量和水平
针对我州传统服务业不强,现代服务业体系不健全的现状,加快构建充满活力、就业容量大、社会功能强的服务业体系。
大力发展房地产业。房地产业是促进城市加快发展的重要基础性产业。目前,我州房地产业发育不健全、市场功能不完善。要积极引进区内外实力雄厚的大型房地产企业,按照新一轮城市规划,加大投资开发力度,着力打造一批档次较高、功能完善、环境舒适的大中型城市综合体、中高档商务楼宇、星级酒店、大型超市、综合市场和住宅小区。大力培育房地产中介服务机构,激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建立健全房地产市场体系和合理的住房供应体系,促进房地产业超常规发展,催生服务业发展活力。
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组建自治州旅游集团公司,尽快修编完成自治州旅游产业和重点景区旅游发展规划,整合旅游资源,通过市场化运作,促进旅游业加快发展。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编制完成夏尔希里科考园规划,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加快投资建设步伐,打响品牌,聚集人气。抓好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旅游资源开发建设,开展国家5A级旅游景区争创活动。加快发展边境旅游业,规范边民互市。不断创新新疆环赛里木湖公路自行车赛、“那达慕”草原节等赛事和节庆活动的举办方式,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力争全年接待游客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2亿元。
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继续抓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改造提升、合理布局一批区域性、专业性城镇市场。依托“新网工程”、“双百市场工程”的实施,拓展农村、社区连锁销售终端网络。大力发展金融保险、信息科技、电子商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物业家政、养老托幼等社区服务业,交通运输、商务会展、餐饮零售等商贸服务业,休闲娱乐、文化体育、教育培训等文化服务业,不断繁荣消费市场,满足各族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消费需求。加快光纤宽带、3G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村信息化步伐,推进信息网络互联互通。切实加强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服务和引导,落实各项扶持政策,加速推进中小微企业集群化发展。
六、以推进口岸转型升级为方向,着力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不断深化“口岸强州”战略内涵,努力在服务国家能源资源陆路安全大通道战略的大局中,闯出一条自我发展的路子,在对内对外开放合作中促进地方经济繁荣,推进口岸经济转型升级。科学谋划口岸设市后的管理运行工作,使市、口岸委、综合保税区及其产业配套区、“金三角”进出口能源资源落地加工园区管理机构设置合理、相互衔接,确保各项工作运转有序、整体合力有效发挥。充分利用综保区仓储、物流、贸易等功能和保税、退税、免税政策,加快建设集运输、仓储、包装、配送于一体的物流中心,推动口岸对外贸易和物流业的大发展。积极支持阿拉山口地平线公司上市,完善运输和仓储设施,争取油气资源进口落地加工。充分发挥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的政策优势,依托“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大对外招商力度,完成驻外联络机构组建,积极开展对内对外市场、资源及政策研究,做好涉外企业服务工作,加快走出去开发能源资源步伐。争取国家开发区管理部门支持,加强区域交流与合作,努力实现与其他省市综保区、保税港区的联动发展。积极争取哈国公民入境“三日免签证”政策。推动铁路部门改扩建查验和仓储场地,改造升级铁路换装线,增加车皮编组计划。牢固树立“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意识,切实落实大通关协调机制,增强合力,不断改善通关环境,提高通关能力和效率,力争年内过货2800万吨。
七、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按照自治区继续实施“民生建设年”的要求,不断提高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支出的比例,切实办好涉及民生的大事要事,让人民群众在改革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继续实施好民生工程。扎实推进安居富民、定居兴牧工程,完成安居富民7830户、游牧民定居500户。加快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城市棚户区改造,新建廉租住房589套、公共租赁住房1381套、城市棚户区改造2951户。实施国营农牧场危旧房改造3757户。切实解决好孤寡老人等特殊困难群体的住房问题。加强防震减灾能力建设,完成学校、医院抗震加固、改造6.73万平方米。大力实施“畅通富民”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16公里,加快推进城乡客运公交一体化。改善农村生活条件,解决2万农牧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快实施天然气通县入户工程,完成1万户以上城镇居民天然气入户。按照自治区的统一部署,稳步提高职工最低工资和城乡困难群众保障水平,建立健全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和支付保障机制、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津补贴增长机制。深入开展“质量兴县市”活动,加快“质量兴州”进程。认真落实兴边富民行动规划。抓好“米袋子”、“菜篮子”工程,探索建立牛羊肉等大宗肉食品储备制度,加强农超对接,开辟社区蔬菜副食品便民直销点,减少中间环节,增加市场供给,方便群众生活。继续实行物价上涨与补贴挂钩联动机制。坚决落实稳控物价各项措施,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
进一步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加强就业扶助。继续抓好普通高校毕业生赴湖北省培养工作。强化就业技能、岗位技能和创业能力培训,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就业问题。巩固“零就业”家庭24小时动态清零成果。实施订单、定岗、定向培训,着力解决招工难问题。全年完成各类就业培训3.9万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1.5万人。完善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巩固和提高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进一步提高新型农牧区合作医疗筹资标准和农民受益水平,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社会保障的目标。不断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继续加强救灾救济、五保供养、孤残儿童和流浪乞讨人员救助保护等工作,抓好先天性儿童心脏病、贫困儿童白血病、贫困白内障患者医疗救助工作。巩固扶贫开发成果,扎实做好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