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实施综保区引领工程,用足用活差别化政策,在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寻求突破,力争工业增加值增长25%。
狠抓园区规划建设。整合各方力量,倒排工期,高质量完成阿拉山口综合保税区基础设施建设工程、运营管理机构组建等工作,实现封关运营和企业入驻。高标准完成“金三角”进出口能源资源落地加工园区、五台石灰石非金属工业园(湖北工业园)的规划编制工作,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进度。科学制定入区企业投资强度标准,积极探索运用商业地产开发、售租结合等模式建设一批标准厂房,提高土地利用效益,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园区吸引力,力争将五台石灰石非金属工业园建设成为自治区级产业园区。按照“一区多片、一区多园、一区多库”等形式,通过科学规划、利益共享、功能叠加、优势再造等措施,延伸综合保税区功能,放大政策效应,努力形成以综合保税区为核心,以“金三角”进出口能源资源落地加工园区、五台石灰石非金属工业园为支撑的工业发展格局。
着力破解“瓶颈”制约。打破“工业经济发展先天禀赋不足”的思想禁锢,善于“无中生有”,下更大气力解决制约工业崛起的煤、电、水、油等“瓶颈”。完成煤炭经营公司组建,积极争取自治区的支持,在周边地区落实稳定的煤炭开采供应矿区,年内开展工作,争取尽快见效。开工建设工业园区自备电厂项目,力争早日建成投入运营。完成园区供水工程规划建设,为园区发展提供用水保障。加强与高等院校的合作,摸清境外油气和矿产资源等情况,加大开发引进力度,着力促进延迟焦化、重油仓储、沥青加工、石油炼化等项目落实和尽早开工建设,努力在进口油气和矿产资源落地加工上取得历史性突破。积极争取推动精河古尔图石油勘探项目实施,力争取得阶段性成果。
加快优势资源开发。加大风电、水电开发力度,完成阿拉山口风电三期项目,抓紧开工建设可屯那木水电站项目,加快推进卡昝风电项目的落实,努力打造全疆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扶持壮大建材产业,力争博海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中博水泥迁建、力德嘉矿业硅钙合金等项目建成投产。积极引进和创新技术工艺,推进石材精深加工产业快速发展。加快石灰石加工及其下游产业发展,支持现有企业技改扩能,力争新增200万吨氧化钙产能,着力构建龙头带动、配套集聚、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促进湖盐下游产业发展,力争中盐、荆楚化工硫化碱等项目年内投产达效。支持八钢废钢生产线、瑞晨钢管制造、中祥钢管生产线和温泉县顺凯达矿业日产2000吨铜钼矿采选厂等项目建设,力争在有色金属采选冶炼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促进胜利金属扩大生产,加快产业升级。
不断优化服务环境。树立全州“一盘棋”的理念,制定出台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招商项目异地落户利益分享的政策措施,引导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突出服务创新,实施项目审批“绿色通道”。积极学习借鉴先进地区优化服务环境的措施办法,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严厉惩处破坏投资软环境行为,加快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机制和发展环境。
二、以农民增收为核心,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不断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力争农民人均增收650元以上。
着力提升农业基地建设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做优棉花产业,在主攻单产、降低成本、提高效益上下功夫,将适宜棉区全部建设成为优质高产棉区。稳定粮食生产,建立亩产400公斤以上小麦高产田10万亩、玉米吨粮田20万亩。做大枸杞产业,新增良种枸杞1万亩,强化品牌建设和市场开发,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推进设施农业发展,提高温室大棚的利用率和产出效益。注重对国家政策和市场预期的研究,逐步形成马铃薯、沙棘、薰衣草、花卉等各具特色的新兴农业产业带。
转变畜牧业发展方式。全面落实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完成草原禁牧820万亩、草畜平衡1119万亩。进一步巩固饲草料基地建设成果,结合定居兴牧工程,采取市场运作、企农合作、技术保障、订单回购等方式,先行将条件较好的3个牧民定居点打造成规模化养殖示范小区,逐步推广到所有牧民定居点。科学制定农区畜牧业发展规划,加快建立一批优质畜禽生产、育肥基地,推进规模化养殖和标准化生产,力争农区畜牧业产值占畜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58%以上。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确保畜牧业生产安全。
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加强与科研院所和龙头企业的合作,扶持州内现有农副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州外龙头企业,促进农产品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鼓励种养大户、农村能人、经纪人兴办各类农村专业经济合作实体,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农民以资金、产品、土地入股等多种方式,与龙头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农企双赢。全力推进农牧产品现代营销网络和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扶持发展一批外向型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抓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结合全州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用工需求猛增、务工收入较高的实际,加大职业技能培训力度,重点在建筑、道路交通等领域培养一批有一技之长的劳动者。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政策措施,充分发挥各类中介组织、经纪人的作用,及时发布用工信息,加强用工对接,组织引导农民就近就地转移务工,多渠道增加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力争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6万人次,劳务增收在农民增收中的比重达到40%以上。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完成自治州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完善科研院所、现有农技推广体系、农户“三位一体”的农技推广模式,进一步加大良种良法和先进适用技术普及力度,新增高标准节水灌溉10万亩,推广机采棉种植模式20万亩。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建干支斗渠100公里、防洪坝48公里,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平方公里。继续推进农业政策性保险,争取开展农户综合保险试点,增强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认真落实粮食综合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促进农民持续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