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黔西南州人民政府关于印发2012年州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四)着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在农业结构调整、特色产业发展上有新突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规模化生产为重点,以产业化经营为方向,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一是加大“三农”支持力度。牢固树立“三个重中之重”的思想,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确保国家各项涉农补贴资金及时足额发放到位。加大各级财政对“三农”的投入,完善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加大对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支持力度,努力扩大覆盖面。加大土地开发及整治力度,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民教育培训力度,提高农民素质,大力推广农业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二是大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实行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大规模、集中连片地调整农业结构,到2016年,实现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比调整为40︰60。大力实施“6155”工程,实现种草养羊100万只、标准化规模养猪100万头、优质烤烟100万担、优质核桃基地100万亩、优质蔬菜基地100万亩、速生商品林基地100万亩,甘蔗50万亩、薏仁米50万亩、茶叶50万亩、油茶50万亩、中草药50万亩目标。根据州委、州政府《关于加快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的意见》,按照“一县一业、一乡一品、一村一特”的思路,大力推广“晴隆模式”、“坪上模式”、“顶坛模式”、“者楼模式”,鼓励支持农民自主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加强无公害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和产品认证,抓好特色农产品原产地保护、地理标志和商标注册,加强地方物种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三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以现代工业理念改造传统农业,培育、扶持、壮大农业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动“产、加、销”、“农、工、贸”一体化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为农业生产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积极推进册亨蔬菜等批发市场建设。四是深入实施扶贫脱贫攻坚工程。以集中连片贫困区为主攻方向,按照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要求,突出抓好贫困地区以交通、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以增收致富为重点的产业化扶贫,以生态移民、培训创业就业为重点的民生改善工程。深入开展“星火计划、科技扶贫”试验区工作,促进科技与扶贫有机结合,推动智力支边向纵深发展。切实加强与宁波市的对口帮扶,提高对口帮扶成效。到2016年,贫困人口总量减少一半以上。

  (五)着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在旅游体育文化融合、加快三产发展上有新突破。大力发展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增强第三产业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累计完成旅游服务业投资400亿元。一是大力发展旅游业。按照“舞活旅游龙头、带动三产发展”的思路,努力把我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旅游目的地。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旅游资源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鼓励民间资本参与旅游开发,增强旅游产业发展活力。依托丰富的文化资源、奇特的喀斯特地质地貌、宜人的气候条件,大力推进文化、体育与旅游融合,让体育丰富旅游内涵,让文化提升旅游品味。加大旅游宣传推介和旅游商品开发力度,积极培育旅游航线航班。加强景区景点、宾馆酒店等旅游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到2016年,游客总量累计达到5700万人(次)以上,年均增长50%;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2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48%。二是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重点抓好公益性文化项目建设,推动公共文化资源向基层延伸、向农村倾斜。大力发展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社区文化、村寨文化,实施优秀文化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工程。以旅游产业为载体,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多维文化资源优势,依托民族文化、名人文化、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扶持壮大骨干文化企业,积极支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大民族民间优秀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开发力度,力争到2016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大力推进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基本完成马岭河峡谷两岸三个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积极推动两江文化创意产业、兰文化产业、玉石奇石文化产业和多民族文化产业园区建设。继续打造“山水长卷·水墨金州”外宣文化品牌,着力打造“峰升水起·中国金州”旅游文化品牌,重点打造“布依戏、苗族歌、彝族舞”等民族文化品牌,加快建设文化大州。三是大力发展服务业。按照“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的思路,着力提高第三产业的层次和水平。加强城区中心商业街区建设,争取在建设大型超市和专业市场上取得突破。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规划建设一批物流园区和专业物流市场。积极发展房地产业,支持有条件的县(市)推进城市综合体建设。积极发展金融保险、会展经济、特色餐饮、文化娱乐、健康养生、社区服务等现代服务业。

  (六)着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深化体制改革、扩大对外开放上有新突破。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着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推进外源驱动与内源互动相结合,以外促内、内外互动,加快发展。一是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政府机构改革,加强编制管理,科学设置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大力推进资源配置体制改革,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促进资源优先配置到发展深加工和一体化的企业。积极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改革,建立州公共资源交易中心。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国有资产证券化。深化电力体制改革,着力推进“西电西用”。深化农村综合改革,探索建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补贴制度、农业保险制度。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和有偿转让制度。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扩大信贷规模,激活民间资本。推进教育、科技、文化、医疗卫生等体制改革,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二是扩大对外开放。牢固树立“州外就是外”的理念,充分利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大湄公河次区域、泛珠三角经济区等平台,积极参与东南亚、南亚等国际区域合作,加强与周边和沿海发达地区的交流与合作,促进要素自由流动。重点抓好顶效、威舍、安龙三个省级经济开发区产业规划、建设性详细规划编制和修改工作,搞好综合服务区与产业聚集区的衔接,完善配套功能,推动开发区加快发展,充分发挥开发区在对外开放中先行先试的窗口和示范带动作用,力争把顶效开发区建设成为国家级开发区。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抓好兴义机场航空口岸、顶效开发区陆路口岸和贞丰白层码头水运口岸建设。三是全力抓好招商引资。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活动,千方百计引进一批大企业、大集团、大财团等战略投资者,借梯登高、借船出海。把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结合起来,积极引进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借智成势、借力发展。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尽快实现招商引资由政府推动为主向以企业、中介组织、专业招商机构为主转变,由政府出面签约向企业与企业签约转变。建立招商引资签约项目定期分析调度和协调推动机制,确保项目尽快落地。实现招商引资累计到位资金2000亿元以上。四是大力发展民营经济。把民营经济作为区域经济的主体,大力实施民营经济“三年倍增计划”,积极营造尊商、重商、亲商、爱商、扶商、敬商的投资环境,确保民营经济在市场准入、项目审批、投资融资、土地使用、税费征收、银行贷款、财政贴息等方面享受与公有制经济同等待遇。积极实施支持微型企业发展的“3个15万元”政策,大力支持本土企业加快发展,培育本土骨干企业。充分发挥工商联和民间商会的作用,大力引进省内外民营企业聚集我州。鼓励民营经济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制,引导同行业企业通过并购、重组、上市等方式做大做强,重点培育1至2个企业上市,积极帮助中小微企业解决融资难问题。民营经济增加值达到448亿元以上,年均增长24%。


第 [1] [2] [3] [4] [5] [6] [7] [8] 页 共[9]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