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建设任务
图书馆名城建设是一项需要长期努力来实现的文化发展战略任务。“十二五”期间,围绕“图书馆名城”建设的目标,着力建设具有昆明特色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网络体系,健全知识传播载体;创新发展模式,打造学习和读书活动品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和品位;聚集社会各方力量,开创齐抓共建的良好局面。
(一)第一阶段(2011-2012年)
此阶段应遵循规划先行、夯实基础、统筹安排、便于执行的方针,重点加强图书馆基础性建设,普及观念,创新模式。主要实施内容:
1.建设完成昆明中心(数字)图书馆。发挥图书馆规模效益,规范统一标识系统,采用统一业务管理系统,实现主城区通借通还和资源共享,在全市实施总分馆制三级网络建设。
2.加强全市公共图书馆资源建设,昆明中心图书馆年增图书10万册(含数字资源)、数字资源年投入不低于150万元,馆藏文献资源总量2012年达到80万册(件),各县(市)区图书馆年入藏达到1.5万册次(含数字资源)。中心馆数字化资源建设逐年递增并提供全市各分馆共享。各县(市)区政府应为县(市)区分馆资源建设提供保障。
3.拓展服务途径,提供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馆服务。前期昆明图书馆建设完成2个示范点,由主城区各图书馆分别在辖区建设完成2-3个城市24小时自助图书服务点,积极尝试市场化运作。
4.开展流动图书馆等服务,配置流通车,提供全市图书资源流动服务。形成全市图书资源服务统一标识,营造“图书馆名城”的城市文化氛围。
5.根据部颁标准,2012年在经费、藏书、设备、人员、管理、业务以及服务上,昆明中心图书馆达到国家一级图书馆标准;14个县(市)区级图书馆达到国家县区级图书馆建设一级或二级标准,加快各国家级、省级开发(度假)园区特色图书馆的建设。加大对少年儿童图书馆及特色图书馆的建设投入。
6.2012年完成昆明市“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的全面覆盖。根据国家“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实施方案,逐步推进我市“公益性电子阅览室”建设工作。对全市“农家书屋”的管理、服务进行资源整合,纳入总分馆制三级网络管理系统,使城乡文化资源最大化利用。
7.以“春秋十讲论坛”为品牌,拓展全市公益讲座平台,打造具有城市区域特色的“大观讲坛”,与相关媒体合作,让市民于山水游历和休闲中感受城市文化。继续深入开展“世界读书日”、“读书宣传周”活动,组织各类型专题论坛、视听讲座、读书沙龙、周末讲谈、艺术鉴赏等系列学习活动,为普通大众、特殊人群构筑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学习平台。通过拓展网络、转换机制、名人打造、丰富内涵和资源共享等途径,扩大品牌的影响面,不断提高知识传播能力,展示城市形象,提升城市魅力。
8.创意和打造“书香昆明”暨“昆明读书月”等大型阅读活动,使之成为“政府倡导、专家指导、社会支持、市民参与”的公众文化品牌。在机关、企事业、学校和社区,针对不同群体开展各种主题读书活动,从而推动学习型机关、学习型企业(单位)、学习型社区、学习型家庭的创建和良好学习氛围的形成,丰富城市人文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