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提升基础能力为支撑,推动跨越发展。从战略高度统筹规划防震减灾各方面工作,着眼长远推进防震减灾基础能力建设,优先解决防震减灾领域的突出问题。强化地震监测基础,提高地震预报水平和预警能力,推进地震科技创新,提高队伍职业素养, 全面提升地震应急指挥决策和救援能力,为防震减灾提供有力的保障和支撑。
以结合实际可操作性为起点,衔接总体规划与分步实施推进。根据我市防震减灾工作现状和社会需求实际情况,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突出重点,综合防御,为实现2020年总体目标打下基础。坚持与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总体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防震减灾“十二五”规划相衔接的原则,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分步实施。
(四)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
到2015年,我市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级左右、相当于我市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能力力争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同时广大农村也应基本具备相应的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
2.地震监测预报目标
努力实现全市及北部湾海域内M≥1.5级的地震监测能力,区内地震速报时间<10分钟,国内地震速报时间<20分钟,全球地震速报时间<30分钟,震后20分钟完成烈度速报。力争实现有减灾实效地震预报,建立公众预警系统。
3.地震灾害防御目标
一般建设工程要达到《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在《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表示的0.05g(烈度Ⅵ度)及其以上地区的农村80%以上房屋采取抗震措施;基本完成对抗震能力不足的重要建设工程的加固改造;生命线工程、重要工程和特殊工程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全部要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按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进行抗震设防;学校、医院和大型商(剧)场(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高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一档(即VII度)进行抗震设防;全市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的监管面达80%以上,深入推进“农村民居保安工程”建设,当本行政区域内发生中强地震时,新建改扩建的学校医院基本不损失、城市设施基本不破坏、农村房屋基本不倒塌。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普遍得到提高。
4.地震应急与救援目标
全市建立健全较为完善的、可操作性地震应急预案,建设有应急避难场所和具有快速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建立比较完善的抗震救援队伍体系和配备救灾必需的通讯、电力、交通、医疗和生活物资等及时保障,社会公众基本掌握防震减灾知识和应急避险技能。破坏性地震发生后,1小时内启动应急救援行动,2小时内救援队伍能赶赴灾区开展救援,24小时内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安置和医疗救助,3至5天给出烈度等震线图和灾情初步评估结果。
5.全民避震减灾目标
强化政府各级职能部门人员的责任意识和公众的预防意识。在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贯彻“以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防震减灾工作方针,坚持群众性、社会性、经常性和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科学求实的原则,积极、主动、科学、有效地开展防震减灾科普宣传和避震演练工作。力争全市科普宣传面达90%以上,具备正确的、科学的避震减灾能力,确保社会秩序稳定、工作生活正常。
五、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领导,强化防震减灾责任意识。
防震减灾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是最大的民生之一,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是防震减灾工作的责任主体。市、县(区)地震工作部门要积极向本级政府汇报国务院、自治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继续深入学习新修订后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工作的意见》,加深思想认识,提升责任意识,明确工作任务,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将本地区、本部门防震减灾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二)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管理和公共服务。
1.加强监测台网建设,提高地震监测水平。
积极探索中长期地震预测研究,优化监测台网布局和整合监测资源,完善台站(网)运行保障,实施有效监测。继续做好国家级强震台、灾情节点站、地下流体观测站、动物宏观点、群测群防、三网一员建设等方面管理,完成虚拟地震观测台网建设,加强数字观测资料地震前兆异常信息提取技术研究,提高数字观测资料在地震预测中的应用能力。加强震情会商时效性,拓展观测领域,增加观测手段。努力建设成深井监测台站和山口地壳形变观测站,开展地震短临预测预报探索,探索研究北部湾地区地震活动特征及机理,提高地震监测服务水平。
2.加强防震减灾法制建设,提高依法行政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