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和规范了震情会商、全天候震情值班、台站管理、数据分析等制度,保证了会商的时效性和观测资料的及时、连续、准确、可靠,为本市和全区的地震趋势会商提供了可靠的震情数据。
(二)进一步坚实震害防御体系保障。
出台实施《北海市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办法》,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列为建设规划条件。行政执法力度增强,坚持每年联合开展抗震设防执法检查,促进我市新、改、扩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规范化、法制化;
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进驻政务服务中心,确保将抗震设防管理纳入基本建设程序合法地位。“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完成确定抗震设防要求333项,实施地震安全性评价确定抗震设防要求30项;
因地制宜开展农村民居保安工程的示范试点工作,充分利用回建、搬迁、新农村建设等形式开展示范试点工作。“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建立了四个农村民居示范点,总规划建设用地121.9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08.2万平方米,总户数3544户,容纳人口14296人。
(三)进一步加强地震应急体系建设。
完成和配套完善了北海市数字地震观测指挥中心(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并建立健全了各级地震灾害事件对策方案和地震应急程序、地震应急指挥、震情接点、灾情评估等数据系统。编制了地震应急工作系列图集,具备桌面指挥应对地震应急条件,能为政府准确科学指挥地震应急提供快速、便捷的软硬件保证;
建立了市、县(区)、乡(镇、街道办事处)三级地震应急预案和大部分中小学校地震应急预案体系。据统计:“十一五期间”,市防震减灾领导小组36个成员单位、一县三区、30个乡(镇)、203所中小学校、6个大中厂矿企业均建立有地震应急预案;
建立健全了全市防震减灾“三网一员”队伍和以各乡镇副职领导为联络员的群测群防联络员队伍,并坚持每年进行一期学习培训;
建立了北海市、合浦县综合应急救援支队,组建了广西首支县级地震应急救援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合浦县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服务队下辖16个分队,共有12000多名队员。队员平时是防震减灾宣传员、地震观测员,震时是震情灾情速报员和地震应急救援队员,增强地震应急救援的战斗力量;
每年坚持不懈地在中小学开展地震避震示范演练活动,组织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市教育系统领导进行现场观摩学习,以点带面,不断提高市民掌握地震避震技巧;
地震应急救援装备、应急通讯有新保障,有感地震现场应急处置具备快速响应能力。
(四)进一步显现地震科技体系创新。
完成《广西沿海地带主要城市地震危险性与防震减灾研究》、《动物宏观地震前兆异常跟踪监测报告》、《广西沿海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城市房屋易损性分析报告》、《工程地震信息系统建设技术研究》等四项基本科研课题。
(五)进一步履行服务职能持续有序开展科普宣传。
坚持每年开展一届防震减灾宣传周活动,根据“积极、慎重、科学、实效”要求展开各项宣传活动;
面向基层开展防震减灾科普活动,利用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安全月、科技活动周、科普宣传月、5.12汶川地震、7.28唐山地震周年纪念日等特殊时段、组成“北海市防震减灾科普宣讲团”,面向社区、面向农村、面向机关、面向学校,普及防震减灾知识。“十一五”期间,共开展各类专题讲座80多场次,共发放宣传资料15万多份,普及人数达90多万人次;
――启动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活动,建立防震减灾宣传长效机制。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市的防震减灾工作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作为国家级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之一,离上级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地震工作部门人员编制不足,县(区)地震工作机构不够健全,人员、经费不够到位,因历史原因办公场址未能适应新时期地震应急工作需要;
(二)监测台站缺少,监测手段单一,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要求不相匹配;
(三)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还没有完全覆盖到全社会,公众防震减灾意识仍有待强化,缺乏长效示范性的科普教育基地;
(四)地震应急避难场所仍未建立,应急救援装备不足,作为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应配备的地震流动监测仪尚欠缺;
(五)有关领导的防震减灾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各部门之间协同防震减灾、形成合力的机制有待进一步强化,个别成员单位地震应急预案尚未建立,规模性地震应急综合演练尚未有开展过;
(六)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监管仍存在漏洞,校舍安全工程需进一步深入展开,农村民居防震保安工程建设全面铺开还没有实质性的进展,上世纪建成的一些较大建筑(构)物尚未开展抗震性能鉴定。
三、防震减灾事业面临的形势和发展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