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分类推进。合理布局育种资源,继续支持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加大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以粮油和农业主导产业为重点,加大优势领域育种攻关和推广力度,形成若干优势产品。
--坚持企业主体。有序引导育种资源向种业企业集聚,充分发挥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育繁推一体化。
--坚持机制创新。建立健全育种资源整合、集聚、共享机制以及育种人员激励机制,提高育种资源利用效率,增强种业发展活力。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培育发展现代种业企业。重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成长性较好的种业企业,鼓励大型企业投资种业,整合种业资源,打造若干个育种能力强、生产加工技术先进、市场营销网络健全、技术服务到位、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集团。引导科研院所的商业化育种资源通过单位转制、兼并、人才流动、成果转让等途径向企业集聚。鼓励科研院所的商业化育种部分整体改制为种业企业或并入优势种业企业。支持优势种业企业创建育种科研机构,开展育种和种业应用技术研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鼓励引进省外优势种业企业落户或参股省内种业企业。积极发展一批特色中小种业企业,完善和优化种业企业群体结构。
(二)加快种业科研育种体系改革。强化支持省级科研院所、高校和部分有实力的市级科研院所开展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鼓励其他科研单位积极承担品种区域试验和引进示范推广工作。引导科研院所和高校逐步退出商业化育种,到“十二五”末与其开办的种业企业完成“事企脱钩”。建立公共研究成果共享机制,为种业企业育种提供种质资源和技术支撑。支持企业与优势科研单位建立育种平台,积极鼓励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科研人员与企业合作共享,初步建立育种资源综合利用、分工合理、基础性研究和商业化育种协调推进的种业科研育种体系。
(三)加快推进多学科联合育种攻关。建立统一规划、合理分工、资源共享、绩效挂钩、运行高效的育种协作攻关机制。大力实施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在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和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涉农科研机构、高校和种业企业的育种科研力量和资源,组建粮油和农业十大主导产业等12个多学科跨单位的育种攻关协作组,增强育种科研合力。省级育种科研经费要逐步转向重点支持企业自主育种,并逐步增长。鼓励种业龙头企业牵头组织目标品种选育。
(四)加快优势良种推广应用。依托公益性农技推广队伍和现代农业园区、粮食生产功能区(以下简称“两区”)建设,积极开展新品种试验示范,大力推广优良品种。鼓励种业企业开展连锁经营、“订单”经营等现代种业经营业态,加大种业市场营销力度。重点推广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多抗粮油新品种、设施专用与进口替代瓜菜新品种、特色优势茶桑果新品种、珍贵树种、特色经济林良种和观赏植物新品种、优势畜禽以及水产良种,扩大良种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