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实施“五大工程”
1.实施中医药人才提升工程。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探索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切实抓好“读经典、做临床、跟名师”等关键环节,着力培养具有深厚中医药理论功底和丰富实践经验的中医药人才。重点加强高层次人才培养,每三年组织一次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和“中医药拔尖人才”评选,努力造就一批医德高尚、技术精湛、服务优质的中医大家和领军人物。到2015年,全市拥有10名以上省级名中医,培养50名学科带头人,其中有3名中医(中西医结合)专业博士研究生导师、10名硕士研究生导师。完善中医药师承制度,深入开展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带徒工作。加强县乡村三级实用型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在市中医院设立全市中医药继续医学教育中心,通过进修培训、在职培训等方式,到2015年,培训300名县级中医院专科技术骨干,500名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医临床技术骨干及中医全科医师。依托省会中医药高等教育机构,为乡村定向培养1000名中专及以上学历的中医药专业技术人员。每年在“大学生村医”招聘工作中,要有一定比例的中医药专业人员。做好中医药继承工作,整理研究历代医家和当代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技术方法、诊疗经验。
2.实施中医药健康产业促进工程。充分发挥中医药在养生保健中的特色优势,开发建设集中医医疗、养生保健、食疗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老年护理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服务体系。针对不同人群的健康需求,提供康复、疗养、保健、养生等系列化服务。推广针灸、推拿、中药熏蒸、冬病夏治等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并以此为依托拓展高层次的康复家政服务。利用西部山区生态环境条件,将井陉县洞阳坡建成中草药种植加工示范基地,拉动全市中药材的规模化、集约化、生态化种植。鼓励院内制剂研发和应用,将名老中医验方开发为使用方便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2012年,依托市中医院组建石家庄市中药制剂中心,到2015年,销售额达到3000万。有条件的县级中医院设置中药制剂室,开发至少10种中药制剂。加强中医医疗机构与企业、科研院所的合作,促进传统经方、医院制剂以及名老中医验方深入研究和成果转化,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前景广阔的中药新药。有计划地对民间医药知识、单方、验方和技术进行挖掘搜集,加强民间中医独特诊疗技术的筛选、评价、利用和保护。
3.实施信息化建设工程。在“十二五”全市卫生信息化建设统一规划框架内,建设与中医药事业发展相适应的信息系统,加快各级中医院以中医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建设,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有效衔接,促进区域医疗信息交换与共享。成立全市中医药信息管理中心,推动中医药政务信息管理系统、中医药综合统计信息系统、中医医疗信息共享系统、中医药信息服务与监测系统建设,提高中医药行业的管理水平和服务能力,加大中医医疗质量监测系统项目的管理力度。开发《石家庄市中医药常见病、多发病数据库》,在农村和社区推广应用,指导中医药临床。加强市中医院国家信息化建设示范单位和电子病历试点单位建设,开展网络预约挂号、社区卫生服务、远程医疗会诊、专家在线咨询等,到2013年,将其打造成为“数字化”医院,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12年,在藁城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开展县级中医院信息化建设试点,到2015年,所有县级中医院都要建立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医院信息系统。
第 [1] [2] [3] [4] [5] [6] [7] 页 共[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