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继续发挥“浙银品牌”优势,改善资金“洼地”功能,在吸引资金流入的同时,盘活存量资金,保持信贷投入的适度增长,有效保障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资金需求。
24.正确处理金融发展与支持实体经济的关系,全面推进“三个办法、一个指引”的贯彻落实,以实现信贷全流程管理为基础,确保信贷的有效投入,加大对实体经济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强化金融要素对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支撑能力。
25.以“浙银论坛”为平台,推动政府、银行、企业的合作沟通机制建设,主动搭建项目对接、银企合作平台,实现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有效衔接,提高投入效率。
任务8:切实履行社会责任,金融支农支小工作上新台阶。
26.不断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和价值观念,有序参与市场竞争;以消费者教育和权益保护为重点,致力于实现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利益,保护环境和资源,维护和增进社会公益。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建立健全社会责任管理体系,采取适当的方式发布社会责任报告,增进与社会各界的沟通与交流,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27.紧密围绕浙江“创业富民”战略实施,以融资推动为重点,完善金融服务为内容,加强政府合作为手段,把政府、金融、市场和企业等要素资源进行有效整合,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中小企业、保障性住房等重点民生领域的发展。
28.加快小企业金融服务的优化升级,保持并扩大小企业金融服务的领先优势,实现小企业金融服务覆盖率、满足率和服务满意率明显提升。围绕“中小企业金融服务中心”建设,深入推进小企业金融服务专营体系建设,加强对县域小企业金融服务。进一步深化“六项机制”建设,增强风险定价能力,兼顾好自身利益和客户利益、短期利益和长期利益的关系,充分发挥“扶小助长”的功能。加强与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合作,强化风险共担的市场理念,增强小企业融资能力。加大小企业金融产品创新力度,努力创建具有本机构特色的小企业金融服务品牌,满足小企业个性化、多元化的融资需求。积极改进和创新信贷方式,探索适合小企业的担保抵押方式,进一步推进动产、应收账款、仓单、排污权等抵质押方式,力争在各类权利质押、集体土地使用权抵押等方面取得突破。
29.充分发挥金融的资源配置功能,助推城乡经济社会的一体化发展,持续加大对“三农”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加强农村金融产品创新力度,不断完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健全林权、海域使用权、水域滩涂养殖权、大型农业生产设施及设备抵押贷款制度,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住房、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等抵押贷款试点。
任务9:强化人力资源管理,持续推进金融企业文化建设。
30.加快推进职业化的员工队伍建设。银行业金融机构要充分利用毗邻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区位优势,加大高级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力度,探索建立与业务有效发展相适应的员工素质提高机制,制定实施中高级管理人才、核心业务人才为主体的人力资源开发战略;要广泛开展员工职业道德教育,建立完善员工培训体系,为人才的成长发展搭建良好的基础平台。
31.建立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合理、高效的激励制度是吸引、留住、激励员工的必要手段,也是培育良好金融企业文化的基础。银行业金融机构要按照《
商业银行稳健薪酬监管指引》的要求,制定与人才培育、风险控制和文化建设相适应的薪酬机制,建立兼顾经济效益指标、风险成本控制指标和社会责任指标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32.全面开展金融企业文化建设。“十二五”期末,诚信为本、审慎经营、科学管理、服务社会、全员和谐的金融企业文化特质成为“浙银品牌”内涵的一项重要内容。银行业金融机构要结合自身特点和所处发展阶段,不断创新文化建设方式和途径,在员工中形成统一的核心价值观;要坚持把“以人为本”的思路贯彻在文化建设的全过程,重视员工的满意度和幸福感,重视员工的职业生涯设计和规划,重视教育培训,营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建设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