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银行业监管效率和水平不断提高。
近年来,浙江银监局坚持审慎监管、分类监管原则,因行施策,因险施略,逐步完善调查研究、现场检查和非现场监测“三位一体”的全面风险防控体系。一是充分发挥风险预警功能。密切关注各类风险线索,重点调查剖析银行业运行突出风险,及时发出风险提示。二是强化非现场监管的风险监测功能。大力推进非现场监管信息系统建设,逐步建立和完善了集团客户风险、大额贷款、关联交易风险、贷款质量迁徙等监测分析制度,及时发现风险点和异常变化。三是积极探索EAST系统与现场检查的有机结合,使现场检查效率得到明显提高。四是积极配合政府部门妥善处置突发性风险,及时指导协调债权银行处置系列企业经营危机,有效避免因风险蔓延引发区域性金融风险,维护了地方经济金融的稳定。五是强化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的资本监管和市场约束。通过监管意见、差别化的准入政策等措施,督促辖内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增强风险防范的自觉性,着力完善股权结构和公司治理,加强信息披露。
“十一五”期间,浙江银行业无论在自身发展还是与外部经济环境的协调发展方面均实现了飞跃,银行业金融机构竞争实力、服务水平均得到了大幅提升,形成了在全国独具特色的“浙江高品质银行现象”,初步打造了享誉国内的“浙银品牌”。回顾五年的历程,我们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浙江银行业仍存在一些制约其持续快速发展的因素。如,经营理念和风控技术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激励约束机制不够科学,传统盈利模式对银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制约日显,银行业服务的区域不平衡仍较突出。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十二五”期间予以重点关注并妥善解决。
二、指导思想和总体目标
未来五年,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趋势依然不会改变,但世界经济结构和多极化发展格局将处在重要调整期,中国经济将进入向成熟经济体转变的新阶段,对浙江而言既会带来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将面临调整带来的严峻考验。作为经济的核心,银行业必须顺势而为,成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支持者和推进者,这是银行业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一)环境分析。
1.浙江经济在转型中求发展,对银行业金融支撑作用的需
求更加迫切。未来五年,资源、环境和产业结构的矛盾将更显突出,浙江经济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快,资金需求和金融产品需求进一步增加,特别是浙江海洋经济发展已经列入国家战略,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也已正式启动,银行业发展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新机遇。伴随内需逐步扩大和浙江人均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消费者金融服务需求将向多元化、深层次转变,银行业必须把握发展方式转变中的价值链变化精髓,为消费者和投资者提供更为多样化的金融服务。产业转型升级也迫使银行面临信贷结构、客户结构调整和资产风险增加的巨大压力,对信贷管理能力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在此过程中因势利导,平衡好进与退的关系,发挥好金融对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是“十二五”期间银行业继续健康稳健发展的关键。
2.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面临挑战,银行发展模式和管理理念遭遇瓶颈。未来五年,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数量将进一步增加,同业竞争更为激烈。市场竞争日趋充分、利率市场化进程不断加快,“金融脱媒”后企业融资渠道更加多元,金融行业交叉渗透经营趋势日益明显,传统以利差为主的盈利模式和以扩大存贷款为主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银行业必须加强利率定价能力,降低存款依存度,加大金融创新能力,避免恶性竞争,通过自身经营方式的转型,谋求可持续发展。此外,随着公众维权意识不断加强,银行业的服务方式和服务水平都将面临挑战,从而考验银行的经营理念、管理水平以及从业人员素质。
3.监管改革的不断深化,对银行业的经营管理和风险管控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轮金融危机引发了全球金融监管改革的热潮,有关国际组织和各国监管部门也纷纷出台新规,防范系统性风险,加强对金融业特别是银行业的监管。受国际监管趋势的影响,国内银行业监管势必也将更加严格,特别是巴塞尔资本协议重新修订后,银监会已经据此出台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包括更加严格的资本监管要求、逆周期的监管制度安排以及薪酬行为的监管等等,这些都对银行业的资本管理、流动性风险管理以及激励考核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正在全面推进实施的“三个办法、一个指引”,要求银行业按照全流程管理,强化实贷实付、受托支付,对信贷资金流向实行更为严格的监管,银行传统的业务发展方式、信贷管理、资金控制能力也都面临着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