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银监局关于印发《浙江“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浙银监发〔2011〕115号)
各银监分局,各政策性银行浙江省分行,各国有商业银行浙江省分行,浙商银行、各股份制商业银行杭州分行,邮储银行浙江省分行,各资产管理公司杭州办事处(浙江分公司),杭州银行、各城市商业银行杭州分行,省农信联社、杭州辖内各农村中小金融机构,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省银行业协会:
根据《浙江省“十二五”金融业发展规划》特制定《浙江“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各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学习,抓好贯彻落实,并根据自身发展实际,制定本单位战略规划,明确转型升级目标,提出具体工作措施。请各银监分局将本通知转发至辖内各银行业金融机构,并做好跟踪落实。
二○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浙江“十二五”银行业发展规划
一、“十一五”期间浙江银行业发展回顾
“十一五”是浙江银行业快速发展的五年,是银行业资本实力、资产质量和市场形象大幅提升的五年。期间,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改进金融服务,有效防范金融风险,大力支持经济发展,较好地实现了金融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一)银行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十一五”期间,面对异常复杂的局面,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主动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调,不断加大对支柱行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改造的信贷支持,确保了国家和省重点项目的贷款发放,在有力化解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健康快速发展。截至2010年末,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本外币总资产64746亿元,比2005年末增加40816亿元,增长了1.7倍;本外币存款余额54478亿元,超过42000亿元的预定目标,5年年均增速达到20.87%;本外币贷款余额为46939亿元,超过34000亿的预定目标,5年年均增速达22.35%;在全国沿海经济相对发达的六省市(北京、上海、广东、山东、浙江、江苏)中,存款余额、增量和增速分别由2005年的第5位、第4位、第3位跃居2010年的第4位、第4位、第2位;贷款余额、增量和增速2005年分别为第2位、第3位、第3位,2010年分别为第2位、第1位、第2位。
在业务快速发展的同时,浙江银行业的产业地位也不断提升。2010年末,浙江金融业增加值达2288亿元,远超1300亿元的预定目标;5年年均增长24.1%,超过18%的预定目标。金融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及第三产业的比重逐年上升,2010年末分别达8.4%和19.48%,超过6.5%和14%的预定目标。金融业对全省GDP的贡献率也逐年提高,对GDP的拉动系数由2005年的0.64上升至2010年的0.99。金融业正逐步成为我省发展现代服务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银行业金融服务的组织体系逐渐完善。
随着产业地位的不断提升,浙江银行业的组织体系也日趋完善,浙江已经发展成为国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最完整的省份之一。目前,政策性银行、国有大型银行、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均已在浙江设立了分支机构,外资银行从无到有并初具规模,邮政储蓄银行正式挂牌,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社、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逐步推开。截至2010年末,浙江共有政策性银行3家、国有商业银行5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2家、城市商业银行及城市信用社12家、农村合作金融机构81家(其中农村合作银行42家、农村信用联社39家)、农村商业银行1家、村镇银行17家、农村资金互助社5家、外资银行10家、信托、金融租赁等非银行金融机构8家,以及1家邮政储蓄银行,机构网点总数达到10534个,此外还有4家资产管理公司。
(三)银行业改革与对外开放深入推进。
浙江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完善机构布局和强化机构功能为重点,积极有序地推进银行业改革和对外开放。一是农村金融改革成效突出。全省两级法人农信联社深化改革工作全面完成,农村合作银行股份制改革工作稳步推进,第一家股份制农村商业银行获准开业;农村合作金融机构跨区域投资入股试点顺利实施,在全国率先完成央行专项票据兑付,率先实现主要监管指标达标;新型农村金融机构试点取得新进展。二是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的综合改革全面推进。城市商业银行基本完成阶段性增资扩股工作,资本充足率明显提高,跨区域经营取得进展。三是各国有商业银行在浙分支机构根据总行股份制改革进程,稳步推进各项机制改造工作。四是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改革齐头并进。农业发展银行业务范围由单一支持棉粮油收储扩大到新农村建设各个领域;股份制商业银行向县域延伸的速度加快,浙商银行进一步加大了拓展国内市场的步伐;邮储体制改革稳步推进,分支机构组建全面完成,小额贷款试点继续深化;金信信托重整复牌有序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