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加强质量诚信体系建设。以“信用金华”征信系统为载体,搭建产品质量、工程质量、服务质量、环境质量和信用资源互通共享的质量信用信息大平台,客观、公正、公开反映企业质量信用状况;逐步完善质量信用政策体系,制定完善质量信用制度,扶持和激励质量诚信企业,加大失信惩戒力度;开展多层次质量诚信制度与文化建设,引导企业注重质量信誉,培育诚实守信的企业质量文化,树立金华质量信用形象。
14.加强质量评价体系建设。以建立和实施质量状况调查制度为基础,研究建立产品、工程、服务、环境质量统计指标体系。运用检验检测、市场调查、环境监测等手段和方法,探索建立质量状况分析报告制度,客观反映全市四大实体质量的变化情况,作为衡量区域和行业发展质量的依据。完善以质量状态指数为主导、质量安全指数和质量发展指数为支撑的宏观质量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体系,引导各级政府及全市企业着力以质取胜、推动转型发展。
五、完善质量工作体制,提高质量建设保障能力
15.加强组织领导和考核评价。市质量强市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协调质量强市建设工作,市质量技监、发改、建设、环保等部门要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合作,加强协调,抓好工作落实,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各县(市、区)政府要把质量建设规划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体系,加强领导,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建立健全质量强县(市、区)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把质量工作及质量水平状况纳入地方政府目标考核,形成政府主导、企业主体、部门主动、领导小组主推的责任落实机制,层层组织开展质量强县(市、区)、强镇(乡、街道)建设工作,确保质量强市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16.加强质量法制建设和政策扶持力度。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质量法律法规和规章,严格市场准入。开展全民质量法制教育,将质量法律、法规纳入全民普法教育规划,增强全社会质量法制意识。完善质量执法监督机制,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执法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执法水平。建立政府质量奖励制度,不断提高质量管理水平,营造崇尚质量的工作氛围;形成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进行技术改造的政策导向,加大扶持力度,促进产业优化升级;鼓励创新和创新成果转化,奖励参与制订各类国际和国家标准;鼓励企业培育品牌,并支持高新技术、生态低碳企业、服务业企业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在政府采购、工程招投标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鼓励出口企业争取“免验”资格、通过实验室检测能力评定和取得国外产品相关质量认证。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和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规划建设高水平的检测检验、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加大公共财政支持力度;加大质量安全、民生计量等的财政投入,足额保证质量安全监督抽查、民生计量强制检定、基层监管机构日常办公经费。
17.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并重,加强质量人才队伍建设。加强质量工作对外合作与人才交流,培养一批质量管理、标准化领域的学科带头人和技术专家。鼓励高等院校开设质量管理、标准化等课程,重点培养高层次的质量管理人才。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职工劳动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