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方针原则。
1.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省区域带动战略,推进产业布局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做大做强。
2.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统筹国际国内、军品民品市场,着眼高端市场需求,打造名优品牌,增强核心竞争力。
3.以军民融合为基础。优化配置军民两用科技、经济、教育、人才、信息等资源要素,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4.以科技创新为支撑。建立军民结合型科技创新体系,促进军民两用技术产业化,提升军民两用技术转化能力。
5.以改革开放为动力。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打破行业和市场垄断,扩大国内外交流合作,促进公平竞争与开放发展。
(三)目标任务。利用5年左右的时间,努力建设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融合发展、以“十区、二十园、十品”为重点的军民结合产业体系。即:以重点市为中心,建设10个国内知名的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区;以军民结合重点企业为主体,建设20个军民结合产品研发制造产业园;以产业园为载体,加快发展航空航天装备、核电装备、船舶、海洋工程、游艇、车辆装备、大型机床、新材料制品、电子信息产品、民爆生产设备等10大类军民结合型产品。建成一批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省级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或企业技术中心、院士工作站、校企合作与产学研基地;军工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左右;培育形成一批省级名优品牌,主要产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军民结合产业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长15%以上。
三、发展重点
(一)规划建设10个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区。推动军民结合产业在规划布局、项目实施、政策措施等方面与国家战略和我省区域带动战略衔接,打造与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融合发展的军民结合产业体系。重点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淄博、滨州、东营、潍坊、日照、济宁为中心,分别建设济南航空配套与维修产业聚集区、青岛大型船舶及通用航空制造产业聚集区、烟台海洋工程与核电装备制造及航空航天配套产业聚集区、威海中小船舶与航空地面装备及特种纤维零部件产业聚集区、淄博船舶配套与航空航天及核电装备产业聚集区、滨州船舶与航空制造及配套产业聚集区、东营海上钻采设备与游艇制造及配套产业聚集区、潍坊船舶及船用动力设备与航空制造产业聚集区、日照船舶与游艇产业聚集区、济宁特种电子设备及内河船舶制造产业聚集区等10个军民结合产业聚集区,形成高端引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集聚发展的产业发展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