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重点建设一批高端产业研发平台。选择若干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在宁高校、科研院所力量,采取“政府支持、企业化运作”模式,建立一批新型产业技术研究院,引进一批国际领军人才,聚集一批优秀青年人才,充分发挥其产业发展战略研究、关键技术集中攻关、中小企业孵化服务等功能。引导校企合作共建企业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和企业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三站三中心”。整合区域科研设施,完善科技创新平台共建共享机制,拓展南京大型仪器设备协作共用网服务功能,对人才及团队使用网内设备给予补贴。
11、构建多元化创新创业投融资体系。创新科技与现代金融结合机制,推广知识产权质押贷款做法,探索建设区域性非公开科技企业柜台交易市场,为中小企业科技成果转化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大力培育风险投资市场,加大政府风投引导基金投入力度,创办市级风投机构服务园,免费提供流动性办公和共享性商务文秘等服务。完善贷款贴息、担保奖励、风险补偿和防范等制度与机制,有效发挥南京科技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创新创业的资金扶持作用。
12、深化院士与人才结对培养工作。充分发挥两院院士南京活动中心作用,主动服务在宁院士,广泛联系全国院士,通过多种形式引导院士指导帮助人才创新创业。制定深化院士与高层次人才结对培养的意见,推行“院士导师制”,精选不同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接受院士培养,鼓励和支持院士与人才开展科技研发和产业合作。定期举办“南京院士论坛”和“全国院士南京行”等活动,为人才提供高层次的学术交流、专题培训和项目对接机会。
四、加大人才发展公共投入,完善人才公共服务体系
13、切实增加人才发展专项投入。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理念,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大幅度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比重。市、区县两级及重点开发园区要设立人才发展专项资金,并确保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 3%,用于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奖励等。加强对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的评估和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适当调整财政税收政策,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以多种形式支持人才开发事业。
14、健全人才公共服务网络。成立市级高层次人才服务中心,提供全流程、高水平、专业化服务。建立区县、重点开发园区高层次人才服务窗口和产业联盟、行业协会人才工作服务站,探索建立镇街人才服务平台和规模以上企业人才联络点,形成覆盖全市的人才服务网络。积极发挥留学归国人员协会、海外留学人才协会(联盟)的桥梁纽带作用,支持其搭建人才沙龙、专题论坛等活动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