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建立健全宣传、教育和引导群众机制。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干部、教育广大群众,进一步巩固全市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创建社会文明环境,加快推进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相适应的和谐文化。培育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焦点、难点问题,加强形势任务教育,积极宣讲党的方针政策,大力宣传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显著成就和“十二五”发展的目标任务,增强群众对美好前景的心理预期,增强城市归属感和自豪感。对群众囿于政策误解而出现的抵触情绪及一些不合理诉求,要坚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耐心引导和帮助,力戒简单生硬。加强法律法规宣传教育,引导群众依法有序表达自己的意愿和诉求,正确行使民主权利。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以广大党员的模范行动带动和影响身边群众,注重用群众中涌现出的先进人物教育群众,使群众学有榜样。深入研究新形势下群众舆论引导的特点和规律,积极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不断提高群众思想动员和教育实效。
22、建立健全便民利民服务机制。完善服务群众制度,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在服务群众中的带头、推动、监督、保证作用。大力推进行政事务审批制度改革,加强市、县(区)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建立“集中式受理、协同化办理、智能化运行”的惠民服务平台,打造“为民、务实、清廉、高效”的人民满意政府服务窗口,搭建政府与企业、社会的信息桥梁,实行“一站式”、“一条龙”、“一卡通”等新型审批模式。完善岗位责任制、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等服务群众工作机制,引入企业申办和项目建设全程代理、联审会办、一单式服务等新型审批方式,简化手续、缩短周期,全面提高审批效率和服务质量。积极打造外网服务平台,提供资料下载、咨询检索、办件查询、提交材料、预约服务等便民服务,提供全天候、全方位的便捷服务。强化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产权交易、土地矿产资源等要素市场整合,实行统一进场交易、统一平台运行、统一信息发布、统一收费管理、统一监管监察。
五、强化组织保障,形成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与群众工作的强大合力
23、切实加强党的领导。各级党委要把社会建设工作摆在更加突出位置,充分发挥好党委在社会建设和管理中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把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同规划、同部署、同考核,像经常分析经济形势那样,经常分析社会形势。加强对社会建设总体规划、重大方案、重要决策和政策的研究制定,支持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引导社会各方积极参与社会建设,调动一切积极力量参与社会建设,把党的政治、组织优势转化为管理、服务优势,切实提高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管理社会、服务社会的能力。
24、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作用。基层党组织是发挥党委领导核心作用的根本性、基础性环节,承担着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直接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引导群众的重大责任。要把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成为群众谋利益的战斗堡垒,积极创造条件,动员组织基层党组织和广大党员直接去做群众工作,让共产党员在直接服务群众中体现先进性,发挥好在引领服务群众、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要把群众性自治组织、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组织起来,把各方面社会工作者及志愿者动员起来,去做直接服务群众的工作,不断增强党的威信,提高党的凝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