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中共南京市委、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社会建设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群众工作实现和谐稳定争第一目标的决定


  17、实施法治城市创建工程。坚持依法民主科学决策,完善地方立法和决策机制,不断提高各项立法和重大决策的质量。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法治政府和责任政府,完善依法行政工作制度建设,深化构建权力阳光运行机制,推动各项行政行为规范透明、廉洁高效。加强民生法治工作,深入实施法治为民办实事工程,认真落实司法救助、法律援助、执法为民等各项措施。加强基层法院、检察院“两庭”、“两房”建设,全面推动法治区县、法治街道(镇)、民主法治村(社区)等基层法治创建活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健全以村(居)民代表会议、村(居)民议事会为主要形式的民主决策制度,认真落实基层党务公开、村(居)务公开、厂务公开和公共企事业单位办事公开制度,大力提升基层民主法治建设水平。组织实施“六五”普法规划,法律“六进”活动覆盖面达 80%以上,提升法制宣传的渗透力、影响力和感染力,引导各类社会群体学法守法、依法办事。

  四、建立健全“五项机制”,不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

  18、建立健全科学民主决策机制。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严格实行重大决策公示、听证、评议等制度,进一步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拓宽民主渠道,扩大有序政治参与,广泛动员和组织群众依法参与管理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主评议活动,加强群众对机关部门的监督,完善决策失误纠错改正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全面实施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将其作为实施重大决策、重大事项的必经程序和前置条件,牢牢把握立项报备、项目评审、预案准备、跟踪落实等环节,提高风险评估工作质量,坚持有明显稳定风险的政策不出台,多数群众不支持的项目不立项,切实做到“应评尽评”、失误必究,确保评估质量和效能走在全省前列。

  19、建立健全群众诉求表达机制。进一步拓宽和畅通社情民意表达的渠道,采取更多的措施,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真正形成全面、及时、准确、双向、互动的民意沟通机制。建成市级行政服务中心,充分发挥“12345”政府服务呼叫中心功能,坚持领导干部接听热线制度,健全首接负责、分级办理、限时办结、考核反馈、督办问责的工作机制,第一时间处理好群众反映的各类问题,更好地服务全体市民。党政领导干部要充分运用好网络、微博等现代科技手段,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创新民意反馈的方式方法,进一步方便群众反映诉求。有计划地安排党政领导干部通过广播、电视、网络、热线电话等载体与群众开展互动交流,在线解答群众的疑问和诉求。建立健全群众意见征求制度,倾听民意民声,洞察社情民意,掌握社会动态。

  20、建立健全广泛联系群众机制。深入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三解三促”活动,了解民情民意、破解发展难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干群关系融洽、促进基层发展稳定、促进机关作风转变。坚持各级干部联系市民、服务百姓长效机制,建立日常联系、民情直达、协调处理三项机制,健全联系群众制度,创新联系群众方式,做到机关工作重心下移、基层干部坚守一线、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切实做到群众意见必听取、群众困难必解决、群众发展必扶持、决策之前必走访、重要政策必告知、政策落实必到位。开展领导干部下基层活动,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联系点制度,特别是党政主要负责人要将联系点设到条件最为艰苦、矛盾最为突出、群众工作形势最为复杂的地方,到农村驻点的,提倡驻村住户。坚持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制度,改进调研作风,要轻车简从,进村(社区)入户,多到困难群众中去问冷暖、察疾苦,访民情、解民难。进一步深化“牵手行动”,推动信息、技术、就业、项目等深度帮扶,发挥“牵手行动”教育党员干部“大课堂”作用,使更多困难群体从中受益。有计划组织机关干部到街镇、重点工程、企业、园区、信访等基层一线岗位任职或挂职,密切干群联系。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