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大应用型人才培养力度。加大教育改革力度,把创新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培养作为学校评价的重要因素,强化学生创新创业素质和意识,在仙林、浦口、江宁等三个大学集聚区建设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为南京科技创新创业和产业转型输送各类应用型高端技能人才。建设示范性职业院校,形成中高职和应用型本科院校一体化的现代城市职业教育体系。探索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本科与硕士、博士专业学位教育的有机衔接,鼓励现代远程教育、成人高等教育发展。建立职业教育与产业对话机制,优化学校专业设置,推进产学结合、工学结合,选择重点企业建立一批大学生实践基地。大力发展专业化、国际化的教育培训产业,开展国际通用职业资格证书培训。到2015年,科技创新产业相关培训量累计达100万人次。
提升教育国际化程度。积极引进国际名校,发展中外合作办学,探索利用外资办学,加快建设南京国际高教园区。在承办青奥会的背景下,引入并推广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培养模式,按照国际科技创新创业的标准,鼓励高校与国际知名大学、企业共同培养具有国际眼光、熟悉国际规则、善于国际运作的人才。到2015年,建成南京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暨南京科技创业家培训学院,建立国际化科技创新产业相关教育基地10个。
(三)加快科技创新创业载体建设
倾力打造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坚持制度先试、园区先行,制定实施科技创业特别社区(创新创业人才特别集聚区)建设计划,最大程度地创造出适合科技人才创业、科技创业企业成长的良好空间和卓越服务。以模范马路科技创新园区、麒麟生态科技城、四个国家级高新区(开发区、工业园)和仙林、江宁、浦口大学集聚区为重点,在各区县建成区或规划建成区范围内划出一定区域,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作配套”和“集约化、专业化、信息化、国际化、社区化”的原则,规划建设总计占地30平方公里的创业特区(人才特区),鼓励主城区盘活现有存量资源和利用高校老校区闲置楼宇(土地)改建扩建成创业特区(人才特区)。特区内重点建设国际一流的孵化器、加速器、中试用房,配套建设科技创业企业总部基地、科技创业毕业企业产业基地、人才公寓和完善的服务设施,积极构建完备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及中介服务体系,打造“无障碍创业”环境及便捷高效的创业通道。设立每年不少于2亿元的特区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扶持特区建设与发展。到2015年,特区内毕业企业 3000 家,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500家。
建设新型孵化服务体系。重点实施科技企业孵化器“跃升”和“孵鹰”两大计划,构建以“创业导师+专业孵化+创业投资”为服务模式的新型孵化服务体系,提高科技企业初创成功率和成长速度,孵化和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的科技创业企业。制定完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的评价指标体系,开展孵化器星级评定。到2015年,全市科技企业孵化器总数突破100家,在孵企业10000家,全面促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水平与服务功能的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