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重点产业
第一节 稳定粮食生产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建成70万亩粮食生产功能区,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65万吨,确保全市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78万吨以上,提高种粮综合效益,稳定提高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努力使绍兴粮食自给率保持在50%左右,粮食生产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加强,粮食安全基础不断夯实。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粮食生产功能区。加强耕地保护力度,确保全市耕地总量平衡。加大公共财政投入,整合多方资源,全面开展粮食生产功能区的基础设施、地力培肥、科技提升、机制创新四项建设,实行每年分级验收认定制度,做到建成一批、验收一批、认定一批、保护一批,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二)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强农艺农机紧密协作,推广稻-稻、麦-稻、油-稻、菜-稻等种植模式,千方百计增加水稻特别是早稻种植面积。推广应用集优良品种、规格化育秧、轻简栽培、测土配方施肥、重大病虫害防控等先进技术为一体的水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加快推进以机械插秧为重点的水稻全程机械化作业,全面开展粮食优质高产示范活动,水稻示范方面积不少于当地水稻播种面积的10%。广泛开展科技培训、示范与观摩活动,全面提高种粮农民科技水平,稳步提高单产水平和稻米品质。
(三)创新粮食生产经营服务机制。创新发展新型农作制度,着力推进粮食生产规模经营和社会化服务,培植种粮大户尤其是知识型、管理型、科技型,集种植、管理、服务等一体的年轻大户,培育以土地入股、机械设备入股为主的规范化、规模化的粮食专业合作社,使之成为粮食生产的主力军。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中心建设,引导其开展水稻“五代三统”服务,发展无公害稻米认证、注册品牌加工开发的粮食产业化模式,形成涵盖种子、农资、农机、植保、栽培的粮食生产社会化服务体系。发展适应市场需求的迷你番薯、红高粱等特色旱杂粮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生产规模化、组织化、专业化和市场化水平,着力增强粮食生产发展活力。
(四)提高粮食生产防灾减灾能力。建立健全种子、化肥、农药等农业生产资料储备制度,全市确保救灾储备种子112万公斤,进一步优化水稻与旱粮、早稻与晚稻种子结构与数量,优化重大病虫害对口防控药剂储备。健全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站,加强重大病虫害的调查监测与快捷预报。深化农气合作会商机制,加强重要农时季节的气象即时服务。健全政策性水稻保险工作,广泛发动种粮大户参加保险,切实做好农业保险理赔服务与兑现工作。健全应急烘干服务中心(点)布局建设,规范烘干服务,提高烘干质量,真正做到防灾减灾。
(五)落实粮食安全责任制。强化粮食生产战略意识,认真落实粮食生产和粮食安全的行政首长负责制,层层签订责任书,分解粮食生产计划任务。贯彻落实国家和省级有关粮食生产扶持政策,按照“有利于粮食生产功能区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加大粮食生产主体建设促进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加大地方财政配套扶持力度,加强种粮补贴工作制度化建设,逐步提高粮食作为战略产业的政策保障能力。
第二节 建设茶业强市
一、发展目标
至2015年,全市茶园面积稳定在55万亩左右,年产量5万吨以上,产值22亿元以上,综合产值45亿元以上,其中名优茶年产量1.6万吨,产值20亿元;茶叶商品率达90%以上,茶叶年加工出口量稳定在10万吨左右,出口2亿美元以上;建成由产地市场、集散中心市场、销区市场相配套的市场网络,在全国各大城市建立连锁销售窗口,形成稳固的国内名茶销售中心,巩固非洲及西亚传统市场,开拓欧美和东南亚市场。
二、建设内容
(一)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抓手,推进茶叶科技进步。按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标准,加快老茶园改造和无性系良种茶园建设,到2015年建成7个茶叶主导产业示范区、7个茶叶精品园。引进培育适应性强、产量高、质量优的优良茶叶品种,研究推广茶园设施栽培技术,研制茶叶采摘机械、耕作机械,制(修)订茶叶产业标准,全面推广茶叶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茶厂优化改造、标准化茶厂和名优茶加工集聚小区(中心)建设。鼓励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应用清洁化、智能化成套加工设备和技术,开展QS等质量监控与管理认证。完善茶叶质量监测体系,提升质量安全水平。
(二)着力培育壮大茶叶生产经营主体,提高组织化程度。积极鼓励土地流转,引导和鼓励茶园连片流转,促进茶叶专业户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到茶叶企业、专业合作社工作,支持茶叶专业技术人员创办茶叶企业,组建茶叶专业合作社和新建茶叶基地。进一步做大做强茶叶龙头企业,鼓励外建基地、外引资金。建立健全行业协会组织,提高组织化程度,发挥其政府与企业间的桥梁纽带作用。培育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的各类茶叶龙头企业15家以上。
(三)加强品牌建设,提高名优茶竞争力。依托“国家龙井茶原产地保护越州产区”的优势,以浙江省龙井茶证明商标启用为契机,以“一县一品”为基础,打造区域公共品牌。巩固已有“越乡龙井” 、“大佛龙井”和“绿剑茶”等3个“浙江省十大名茶”地位,创建1个以上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珠茶品牌。支持和鼓励企业及各类茶叶生产经营主体创建国家级、省级名牌,争创中国驰名商标和国际知名品牌,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健全茶叶营销体系,扩大市场占有率。加强产区市场的规划建设,大力培育发展茶叶青叶市场,支持茶叶企业收购青叶集中加工,实现茶叶生产和加工的分工分业,提高生产经营效率。鼓励农民经纪人、农村贩销大户从事茶叶贩销经销,促进茶叶市场流通,鼓励发展茶叶连锁经营、专卖店,做大做强现有茶叶专业市场,健全茶叶营销体系。积极主办各类茶事活动,组织重点茶叶品牌和企业抱团参加国内、国际茶叶博览会,巩固非洲和西亚传统市场,积极开拓欧美和东南亚国际市场,提高绍兴茶叶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知名度和占有率。
(五)进一步拓展茶产业功能,弘扬茶文化,增强绍兴茶的影响力。鼓励茶叶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协作,优化茶类结构,开发利用夏秋茶,提升传统珠茶等大宗茶品质,研制开发新型茶食品、茶饮料、茶保健等产品,拓展茶叶产品功能,提升茶叶附加值。深入挖掘茶文化功能,择优支持一批“茶文化”、“茶乡游”、“茶楼”、“茶庄”等文化旅游项目和设施,推动茶叶产业链延伸。利用中小学素质教育平台,进行茶与茶文化教育,厚植茶文化基础,传承绍兴茶文化。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络传播媒体,和各种宣传、展览、旅游休闲活动,将茶文化深入到绍兴人民的日常生活,成为自觉的生活行为,于无形中借助绍兴人民在全国、全世界的经济、科学、文化活动推广绍兴的茶文化,推动绍兴茶业发展。
第三节 建设蔬菜强市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全市蔬菜年播种面积保持在100万亩左右,年总产量200万吨以上;稳定发展城郊型设施蔬菜15万亩,山地蔬菜10万亩,加工出口蔬菜20万亩,季节性特色蔬菜10万亩;蔬菜加工率达40%以上。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现代化蔬菜基地。按照“集中连片、设施齐全、排灌方便、技术先进、配套完善”的现代化蔬菜基地建设标准,以蔬菜专业合作社、企业、村经济合作社及大户为主体,以城郊型设施蔬菜、山地蔬菜和加工出口蔬菜基地为重点,加大投入力度,增强防灾减灾能力,提高蔬菜生产水平,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到2015年,建成省级蔬菜主导产业示范区5个,特色蔬菜精品园9个,市级现代蔬菜示范园30个。
(二)培育壮大生产经营主体。鼓励蔬菜龙头企业通过“招商引资、合作经营、土地流转”等方式,做大做强蔬菜精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增强辐射力、带动力;支持蔬菜专业合作社通过“订单合作、生产合作、营销合作”等方式,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和生产水平;鼓励蔬菜专业大户通过土地流转,扩大生产规模,走“标准化、设施化、机械化”之路,逐步实现从“自然人”向“法人”转型。
(三)做大做强品牌营销。以提高蔬菜产品质量为重点,以标准化建设为抓手,改进提高传统腌制蔬菜产品,扩大鲜销蔬菜净菜率以市场为导向,积极拓展国际国内两大市场,增加产品种类,实现产品多元化、市场多元化,提高市场占有率,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完善产地交易市场、批发交易市场,发展蔬菜配送和连锁经营,培育蔬菜贩销大户和经纪人,规范交易行为,保证质量安全,促进产销对接。
(四)提升蔬菜产业科技水平。加强蔬菜优良品种研发推广和蔬菜品种改良中心、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不断引进优质、高产、高抗蔬菜新品种和特色蔬菜,丰富蔬菜品种,提高良种覆盖率,提纯复壮一批传统蔬菜品种;加强蔬菜加工保鲜技术研究,不断研发多种健康的功能性食品、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加工新产品和替代产品;示范推广蔬菜安全生产、高效节水灌溉、规模化新型育苗及大棚蔬菜越冬保温栽培、避雨栽培、遮阳栽培、长季超高产栽培等重大关键技术;推广蔬菜田间作业机械,切实提高蔬菜生产机械化程度。
第四节 建设畜牧强市
一、发展目标
到2015年,规模养殖比重提高到90%以上,肉、蛋等主要食用畜产品自给率达到85%以上,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资源利化利用率达到97%以上,实现畜牧业产值45亿元以上,饲料、兽药和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150亿元,初步构建起农牧结合、资源循环、养殖健康、高效生态、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畜牧产业体系,建设畜牧强市。
二、建设内容
(一)建设现代畜牧园区。依据周边种植业的土地承载和消纳能力,合理布局规模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主导产业示范区和特色精品园。加快发展“资源-废弃物-再生资源”养殖模式,大力探索和实行产业循环发展。到2015年,建成猪、禽、奶牛为主的畜牧产业示范区2个;建成以猪、禽、羊、兔、鸽和地方特色畜禽品种等为主的精品园15 个;创建畜牧业生态示范县1个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