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专项子规划的通知

  加快土肥检测和信息体系建设,增强农田养分管理能力。根据全省农业区划和特色优势农产品布局规划,以布局区域化、检测现代化、管理科学化的要求,改善土肥检测条件,提高土肥检测能力,加强土肥化验室建设,为培肥地力、测土配方施肥提供基础保障。在不同地貌类型、不同种植结构的区域,设置一批耕地质量、施肥效应长期定位监测点和动态监测点,逐步建立、完善耕地质量信息体系,了解掌握耕地地力变化状况,为合理施肥、科学养地提供依据。
  3.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水平,控制农药污染。
  加强病虫害监测网络建设,提高病虫预报可视化覆盖面。加强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以省站、区域性病虫测报站为主体的病虫监测网,充分利用互联网、电视等传媒功能,强化病虫信息传递能力,加快实现病虫预报可视化,为正确指导农户开展病虫鼠害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减少农民盲目用药。
  大力推广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应用农业、物理、生物防治相结合,化学防治与非化学防治相协调的综合防治技术。大力推广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色板、防虫网等无害化防治技术;加快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和动物源、植物源、矿物源等农药新品种、新制剂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提高防治效果,减少化学农药用量,减轻环境污染。以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大户、区域生产基地为服务重点,推广新农药、新药械及集成技术。鼓励各级植保部门建立科学用药、生物防治等农药减量增效示范基地,组建各类服务组织,发挥植保部门技术指导、示范服务优势,以点带面,加速农药减量增效集成技术的完善和推广。
  开展重大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与治理。针对水稻二化螟、稻飞虱、小菜蛾、斜纹夜蛾、柑桔红蜘蛛等重大害虫的抗药性的问题,大力加强抗药性动态监测与治理工作。全省重点建立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点10个,组织开展主要农作物重大害虫抗药性的监测和治理技术研究。根据不同地区抗药性产生的具体情况,制订主要作物有害生物科学防治预案,正确选用农药品种,进行合理轮用、混用,有效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发展。
  4.发展沼气、太阳能,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
  围绕新农村建设,大力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行动。重点实施农村能源示范建设项目,以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为重点,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实现畜禽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结合“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水污染严重和水系源头保护区域的水污染治理力度,有效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改善农村环境。在经济发达地区推广太阳能热水器、户用沼气池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相结合的“器、沼、池”能源生态模式;欠发达地区结合改厨、改厕、改圈,加快以户用沼气池为重点的“一池三改”建设,推行“猪-沼-作物”、“猪-沼-果”等能源生态农业模式,加强“三沼”(沼气、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大力推广沼液、沼渣有机肥料,改良土壤,培育地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发展,提升农产品竞争力。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并扩大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
  因地制宜推进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杭嘉湖平原地区结合畜禽养殖污染防治和农村环境整治,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为主,重点发展规模化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小型沼气工程和太阳能热水器;浙中及西南丘陵地区重点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工程,推行“猪-沼-作物”等能源生态模式;东部沿海地区,结合新农村建设,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大力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大中城市郊区,结合养殖场搬迁和环境综合治理,重点实施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和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大中型沼气工程,提高清洁能源利用率。
  推行物业化管理,积极引导农村能源产业化发展。实行规范化设计、专业化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积极探索县、乡、村物业化管理模式,抓好沼气工程、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户用沼气池建成后的管理和技术指导,增强后续管理服务能力,努力构建农民自我服务、自我发展的长效机制,保证安全生产、运行。
  5.加强治理技术研发,提升综合治理能力。
  总结梳理技术成果,建立健全技术体系。重点对我省近年来各地各部门在畜禽生态养殖、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等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成功经验和技术研究成果进行全面总结、梳理,根据地域差异性和农业面源污染特点,因地制宜,通过技术集成和创新,建立健全实用、高效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体系。
  研究开发关键技术,提升污染治理效率。组织力量对畜禽污水深度处理、畜禽排泄物资源化转化、“三沼”综合利用、农田化肥流失控制、农药合理施用等关键技术进行攻关研究和重点开发。在自主研究开发的同时,积极吸收国内外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先进技术和实用成果。通过自主技术创新和先进技术引进相结合,全面提升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效率。
  加快技术成果转化,提高技术应用效益。根据不同区域的基础条件和经济社会特点,因地制宜制订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技术方案,确定农业面源污染治理重点,实行分区实施和分类指导,加速推进技术成果的转化,提高各项技术到位率和应用效益。
  (二)建设重点
  1.规模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
  重点进行畜禽舍改造(干湿分离)、雨水污水收集系统改造(雨污分离),建设堆粪池、氧化池(塘)、灌溉管(渠)道、畜禽粪便收集处理、沼气工程、消纳(处理)肥水的牧草基地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到2010年,全省完成年末存栏生猪300头以上、牛30头以上的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建设50个畜禽粪便收集处理中心。
  2.畜禽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
  重点建设畜牧小区及养殖场畜禽排泄物处理和疫病防治等基础设施和饲养管理、无公害生产、疫病防治等标准化生产体系。到2010年,建设和改造各类畜禽养殖场和畜牧小区1000个,小区(基地)的粪尿及污水经工程设施或种养结合等处理后达到国家排放要求,产品符合国家无公害畜产品要求。
  3.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工程
  实施“百万亩农田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工程”,建立30个核心示范区,集成合理施肥技术,提升农田养分管理能力。重点在杭嘉湖地区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建立耕地肥力评价与施肥信息系统;扶持作物专用肥、复合配方肥等优质、高效肥料产品的开发、研制和应用;结合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污染治理,加大商品有机肥和沼渣沼液的推广应用力度。到2010年全省科学施肥技术示范面积达100万亩,技术普及率达70%,示范区化肥(氮肥)用量减少15%左右。
  实施“千万亩农药减量增效工程”,重点建设100个农药减量控害增效示范区、10个有害生物抗药性监测点、100个基层植保社会化服务组织。研究改进施药器械,推广应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新品种及农药减量增效综合配套技术,全面停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通过培训农民,组建各类植保服务组织,加快植保新技术推广。到2010年,全省实施工程达1000万亩,关键技术辐射到全省70%农田面积。
  4.农村沼气工程建设
  以推进生态家园富民行动为重点,在规模化畜禽养殖较集中地区重点实施大中型沼气工程项目;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的示范村和整治村实施百万农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施户用沼气项目。到2010年,全省新建和改造大中型沼气工程550处,总容积为10万立方米;建设小型沼气工程1100处,总容积为5万立方米;实施“三沼”综合利用配套示范工程200处;在1300个村建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30万立方米;推广农村户用沼气池8万只。
  5.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建设
  结合新农村建设,以开发利用沼气、太阳能、户用秸秆气化等可再生能源为重点,实施一批沼气入户、发电,太阳能供热、光伏发电及户用秸秆气化示范村等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示范项目,扩大清洁能源在农村生产、生活中的应用,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改善农民生活质量。到2010年,全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154万平方米,沼气入户农户新增10万户,建设高效户用秸秆气化应用示范村100个。
  (三)保障措施
  1.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绩效考核机制。
  各级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明确目标任务,加强组织协调,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局面。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履行好职责,把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作为发展循环经济,构建资源节约型农业和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建立绩效考核机制,把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农村沼气等工程实施列入各级农业部门的目标考核指标体系。各地建立工作领导小组和技术实施小组,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加强指导、管理和配套服务,加速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
  2.建立完善投入机制,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建立、完善国家、集体、个人等多元化投资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按公共财政向新农村建设延伸的要求,加大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投资力度。继续加强财政对规模养殖场排泄物治理、畜牧生态小区建设、沼气工程建设、化肥农药安全合理使用等项目的重点扶持,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