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搜网--中国法律信息搜索网
浙江省农业厅关于印发浙江省“十一五”农业发展专项子规划的通知

  (三)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技术逐步完善,控制能力和治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加强污染治理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基本形成了一批污染治理和资源综合利用配套技术措施。一是重点开展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及畜牧养殖小区环境控制技术攻关研究,初步形成规模畜禽养殖场排泄物治理和综合利用的配套技术。以干湿分离、雨污分离、厌氧消化工艺、生物发酵制肥等为主的减量化、无害化、资源化、清洁化生产技术在大中型养殖场及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得到广泛应用。农牧结合、种养平衡生态型、资源节约型畜禽养殖场环境控制模式逐步在规模化养殖场得到推广和普及。二是测土配方施肥和重大病虫综合治理等先进实用技术得到进一步完善和推广。土壤养分调查与质量评价、化肥(氮肥)减量增效等技术逐步推开;作物专用肥、有机无机复合肥等新型高效肥料应用面进一步拓展;病虫抗性品种选用、新型药械应用、稻田养鸭养鱼、防虫网、诱虫灯、昆虫性信息素、植物性、生物性农药应用等,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三是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能源生态型”、“能源环保型”、“综合利用型”等生态工程模式得到因地制宜推广;户用沼气池与农村“三改”(改厕、改圈、改厨)相结合,污水净化处理效率有了较大提高,农村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实施范围逐渐扩展;根据“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和“811”环境污染整治行动要求,编制了《浙江省生活污水净化沼气池通用图集》、《畜禽养殖场沼气工程建设技术指南》和《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建设技术指南》等,各类沼气应用技术进一步趋向标准化、规范化。
  我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取得的积极进展,为“十一五”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工作创造了较好的基础。但由于农业面源污染涉及范围广,防治难度大,加上技术支撑不足,保障基础薄弱等因素制约,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任务仍十分艰巨。
  一是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仍较突出。我省化肥平均施用强度每公顷达570公斤左右,远高于全国每公顷平均441公斤的施用水平。用肥结构不合理、施肥方法不科学等现象仍较普遍,超量施肥、偏施氮肥,化肥利用率低的问题较为突出。过量施用化肥造成农田氮、磷流失,加速水体富营养化。全省农药平均施药强度为每公顷22.80公斤左右,利用率不足30%,无效流失高达70%以上。农药过量施用和无效流失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使水稻螟虫、稻虱等主要害虫产生严重抗药性,从而导致农药用量剧增,农业面源污染加重,并对农产品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二是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难度大。我省畜禽养殖场、养殖户数量大、分布广,畜禽养殖排泄物的产生量逐年增加,加之不同环境条件下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的关键性措施不够完善,导致运行成本高,治理难度大,养殖污水工程处理率低。
  三是保障体系有待健全,科技支撑能力尚需加强。由于长期以来受“重生产、轻环保”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和部门对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存在农业环保队伍不健全、扶持措施不到位、资金投入不足、监督管理不力等问题,从而影响到工作的整体推进和深入发展。同时,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支撑能力还需进一步增强,特别是污水处理、秸秆气化、病虫抗药性监测和科学施肥用药等关键技术有待进一步完善提高和创新突破。
  二、“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生态省建设,以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为目标,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污染控制与治理并举,强化执法监督、行政管理和技术支撑能力,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的监测和监控,加大力度治理畜禽养殖污染,科学合理使用化肥农药,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二)基本原则
  1.坚持以人为本,农业生态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原则。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发展高效生态农业的总体要求,推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大力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加强农业农村环境监管,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实现农业生态和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2.坚持科学规划、分区建设、整体推进的原则。根据农业、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要求,结合不同区域特点制定实施规划,明确重点及配套措施,通过合理布局,分区建设,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全面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提高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水平。
  3.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建设领域、重大工程项目。大力开展规模养殖场畜禽排泄物的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全面推广农田化肥农药减量增效和农村沼气应用技术,重点建立区域示范样板,推动全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工作整体、协调发展。
  4.坚持机制创新与体制创新相结合的原则。以创新的思路,推进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增强政府服务高效生态农业,管理农业农村生态环境的能力,建立健全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推广体系和长效监控机制,强化科技支撑和基础保障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环境友好。
  (三)主要目标
  “十一五”期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总体目标是:畜禽养殖生态化、清洁化程度,化肥、农药和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进一步提高,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农村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农业面源污染得到基本控制,农业、农村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为实现农业健康、持续、高效发展提供坚实基础。
  1.加强科学管理,畜禽养殖排泄物得到有效治理。到2007年全面完成禁养区、限养区实施。到2010年,全省完成1000个畜牧生态养殖小区和规模养殖场建设或改造,有效治理年末生猪存栏300头以上、牛30头以上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排泄物,粪尿基本实现资源化利用,养殖废水得到综合利用或达标排放。
  2.实现减量增效,化肥农药利用率得到提高。到2010年,普及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化肥利用率提高6个百分点,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农药利用率提高10个百分点,用药结构得到优化,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推广面积提高20%;新型植保器械应用面积达30%。
  3.推广沼气工程,农村清洁能源利用水平得到提升。到2010年,农村清洁能源利用率达到60%,可再生能源占农村生活能源消费供应的比例达5%。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的受益农户达100万户。建成一批生态环境保护与清洁能源综合应用的示范村,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三、“十一五”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和清洁能源开发利用的主要任务、建设重点和保障措施
  (一) 主要任务
  1.大力发展生态养殖,加强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
  优化布局,调整结构。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科学划定及调整畜禽养殖禁养、限养区,优化养殖布局。禁养区内的畜禽养殖场限期关闭、搬迁,限养区内原则上不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非禁限养区内新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同时,依据不同区域比较优势和资源承载能力,合理调整畜牧业内部结构和生产布局,大力发展适度规模的高效生态畜牧业,积极研究和探索以园地、草地、林地生态放养为主的优质肉禽养殖业,发展节地型畜牧业。
  加快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促进畜牧业可持续发展。按照循环经济和畜牧业清洁生产要求,以过程控制与未端治理相结合的治理原则,应用干湿分离、雨污分流等生产工艺,改进畜禽养殖栏舍结构和生产设施,因地、因场制宜地采用农牧结合、“能源环保配套”等治理模式,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治理。
  推行标准化生产,加快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按照“发展、规范、创新”的原则和畜禽养殖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集约化的要求,突出抓好良种繁育、饲料供应、动物防疫、饲养管理、经营服务及畜禽排泄物、废弃物和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等方面的标准化建设,促进畜禽生态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
  2.建立科学施肥体系,实现化肥减量增效控污。
  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提高化肥利用率。根据不同耕地地力状况和作物需肥特性,推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控制过量施肥,减少农田化肥(氮、磷)流失。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从水稻扩大到蔬菜、瓜果、茶叶、柑桔等经济作物,从水田应用扩展到园地、旱地和设施农业上应用。建立健全测土配方施肥的长效工作机制,建立以技术研究开发为基础、以技术推广为主体、以培训农民为纽带、以提高技术实施效率为目标的科学施肥体系,引导农民转变施肥观念,提高科学施肥水平。到2010年,全省在粮油作物和蔬菜、柑桔、茶叶等主要经济作物上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2000万亩。
  优化用肥结构,开发利用优质有机肥。大力提倡增积增施有机肥,逐步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积极推广应用商品有机肥、有机无机复合肥,作物专用肥、缓释肥、生物肥等高效肥料,使肥料应用逐步走向复合化、专用化和高效化。通过发展绿肥种植、推广秸秆还田、改进和完善畜禽粪便处理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培肥地力,降低化肥(氮肥)施用量。


第 [1] [2] [3] [4] [5] [6] [7] [8] [9] 页 共[10]页
上面法规内容为部分内容,如果要查看全文请点击此处:查看全文
【发表评论】 【互动社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