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鼓励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集团化、国际化方向发展,构建畜产品加工标准体系框架,健全完善质量安全体系,积极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等管理标准,重点支持畜产品加工技术改造和设备引进,开展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增加产品科技含量。培育一批畜产品深加工龙头企业,建立一批畜产品深加工原料基地、新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和畜产品出口基地,争创一批畜产品知名品牌,增强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3.加大饲料资源和安全、高效饲料添加剂及兽药品种的开发力度。一是加大种植业“三元结构”调整力度,实行“以饲(草)代粮”和“以饲(草)增粮”的战略,将农田种植饲草纳入当地发展规划。二是开发利用山区牧草资源,改良草山草坡,增加饲草供应总量,为山区发展草食动物提供饲料资源。三是积极开发农区饲料资源,大力推广秸杆等农副产品的饲用技术,积极开发利用非常规饲料资源。四是大力发展安全高效的饲料添加剂、兽药,重点加强高活力、高稳定性的饲用酶、纳米化矿物质添加剂、复合微生态制剂、中草药饲料添加剂和畜禽基因工程疫苗、新型免疫佐剂等新型高效生物兽药的开发应用,为畜牧业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4.构建全程化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体系,尽快提高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确保畜产品质量安全是建设生态省和平安浙江、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的重要内容,是新时期现代畜牧业发展的核心问题。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要坚持全程化监控原则,突出制度建设和设施建设。
一是尽快建立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和制度。从源头上抓好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质量监管,推行HACCP(即危害分析与关键控制点)等标准,建立兽药、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加大对畜产品质量安全的监控力度,逐步实现与国际的接轨。建立和完善畜牧业投入品的禁用、限用制度,教育和指导养殖户科学用料、用药。要建立畜禽养殖场(户)生产、免疫、用药台帐制度和质量追溯制度,加大畜禽免疫标识制度和实施强度,建立牲畜信息档案,积极推行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二是加强检测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加强省、市级饲料和动物源性食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的检测仪器设备建设,完善检测手段,扩大检测范围,提高检测能力。
三是建设现代化的畜牧业物流体系,积极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各种产加销一体化的现代流通方式,建立和完善市场准入制度,推行商品畜禽集中屠宰,尽量减少活畜禽的大范围流通,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专业批发市场,规范活畜禽交易市场。
5.建设完备的动物防疫体系,为畜牧业发展提供安全屏障。全面实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加快建设重大动物疫病监测预警、动物疫病预防控制、动物防疫检疫监督、兽药质量监察和残留监控、动物防疫技术支撑、动物防疫物资保障等系统,形成上下贯通、横向协调、运转高效、保障有力,与现代畜牧业发展相适应的动物防疫体系。全面改善各级兽医部门在动物疫病监测、预防、控制、防疫监督管理和饲料、兽药监察等方面的硬件设施和工作条件,加强对动物疫病控制的技术支持和物资保障,建立重大动物疫病防治、病畜禽扑杀补助和兽医工作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健全防疫物资储备制度。
加快畜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步伐。按照“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健全畜牧兽医监督管理机构,明确职能、理顺关系、完善法规,逐步建立起科学、统一、透明、高效的畜牧兽医管理体制,健全兽医技术支持机构,为防控动物疫病提供强大体制保障。改革基层兽医体制,按照精简效能,公益性职能和经营性服务相分离的原则,推行乡镇动物防疫检疫派驻制度。深化动物疫病诊疗机构改革,将经营和诊疗切实推向市场,实行市场化运作。加强执业兽医队伍建设,建立执业兽医资格认证制度。
(二)优势畜产品区域布局
要以资源为基础,市场为导向,提高畜产品的效益为目标,增强畜产品市场竞争力为核心,在近年来我省特色优势畜产品区域建设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发挥比较优势,确定畜牧业发展的优先领域、主导品种和优势区域,集中力量进行重点培育,促进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区域、特色优势产品集聚,形成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优势畜产品产业区或产业带。主要优势畜产品的区域布局如下:
1.生猪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沪杭甬、杭金衢铁路沿线有关县(市、区)和东南沿海地区具有发展潜力的有关县(市、区)。
2.羊优势区域布局。湖羊重点布局在嘉兴、湖州、杭州等市有关重点县(市、区)和钱塘江以南具有发展潜力的农区;山羊重点布局在浙南山区、浙中丘陵地区有关县(市、区)
3.奶牛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大中城市的市郊等城市周边县(市)、部分具有奶牛发展优势的重点县(市)、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杭州湾海涂和浙西北奶业生产带。
4.优质肉禽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利用林果园地、草地,建设优质肉鸡标准化生产基地;利用稻鸭共育、休闲田放养及水网地带建立肉鸭标准化生产基地;以及在具有肉禽生产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县(市、区)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
5.蛋禽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浙东、浙北平原水网地区,浙东南沿海地区、浙中丘陵地区及部分重点县(市、区)。
6.兔优势区域布局。长毛兔重点布局在浙中、浙南地区,皮肉兔重点布局在浙东沿海、浙南浙北优势产区。
7.蜂优势区域布局。重点布局在江山市、桐庐县、兰溪市、平阳县、平湖市、慈溪市、宁海县等7个县(市)。
(三)建设重点
根据现代畜牧业发展的目标任务,“十一五”期间重点实施8项工程。
1.畜禽良种工程。以建设种畜禽强省目标,按照“做强主导品种,做大特色品种,开发地方良种”的原则,完善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强地方畜禽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改善种畜禽质量检测手段,重点建设一批有利用价值的畜禽稀有品种保种区、基因库,改扩建一批以猪、羊、禽、兔等优势品种为重点的种畜禽场、畜禽资源场和基因库,形成3-5个国内著名的种畜禽育种繁育中心和胚胎移植中心,提高我省畜禽良种生产能力、供应能力、抗风险能力以及质量水平。主要建设内容:改扩建标准化种畜禽舍,适量引进优良种畜禽,购置仪器设备等生产性设施建设,完善畜禽种质检测设施。
2.产业提升工程。按照转变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高效生态畜牧业的要求,继续加强优势特色畜产品产业带建设,建设一批符合现代生产方式要求的畜牧业生产基地,通过建设、示范与推广,实现畜禽生产从传统方式向现代方式转变。
(1)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畜牧小区建设。新建和改造以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和集约化养殖为主要特征,提供优质畜产品为目标,实行企业化管理或建有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畜禽养殖场和畜牧生态养殖小区1000个,其中:示范小区和示范场200个。主要建设内容为:新建或改造畜禽养殖栏舍、场地、生产设施,建防疫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或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推广应用良种、先进饲养管理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等。
(2)优质家禽生态养殖基地建设。以开发利用林果园地、草地资源为重点,选择地方优质家禽品种,开展家禽生态立体养殖,为市场提供肉质鲜美、风味浓郁、安全的优质家禽产品,实现种养业双增产、双增效。主要建设内容为:家禽放养围栏设施、棚舍、防疫消毒设施、配套畜产品加工设施,推广应用生态立体养殖技术、无公害生产技术和疫病防治技术等。
(3)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以发挥我省的活猪及肉食制品、动物肠衣、羽绒制品、蜂产品、兔毛及制品等畜产品在出口外销上的市场竞争优势为重点,在优势畜产品重点区域内,按照出口畜产品标准和产业化发展的要求,建立一批以外销为主的出口畜产品基地,年出口畜产品总额达到 3500万美元以上。主要建设内容:全面推行畜产品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分级、包装、储藏、保鲜和加工水平,配套完善出口基地生产性基础设施、产品质量检测和监控仪器设备等。
3.山区海岛“兴牧富民”工程。根据畜牧业“西进东扩”发展战略,为推进东南部地区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欠发达地区和海岛县发挥草山草坡资源丰富、防疫隔离条件好、开发利用饲草资源和发展草食动物前景广阔等条件,新建200个以山羊、兔、鹅、优质土鸡和地方品种肉猪为重点的特色畜禽养殖基地,培育一批农民致富带头人和畜禽养殖科技示范户,带动山区海岛农民增收致富。主要建设内容为:建设或改造畜禽栏舍、良种引进、牧草基地、畜产品加工、科技培训和推广,防疫和畜禽排泄物综合利用或污水处理设施等。
4.畜禽养殖排泄物治理和资源化利用工程。在各地实施畜禽禁养区、限养区的基础上,对现有年存栏生猪300头以上和存栏牛30头以上的畜禽养殖场(户)的畜禽排泄物进行综合治理,实现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和污水达标排放。同时按照发展循环经济的要求,重点建设畜禽养殖排泄物资源化利用示范项目550个。主要建设内容为:改造畜禽舍“干湿分离、雨污分流”设施、建设与规模养殖场(户)相适应的堆粪池、沉淀池、厌氧发酵池、氧化池(塘)、人工流湿地等畜禽排泄物处理设施;建设用于资源化利用所配套的灌溉管(渠)道、有机肥加工厂、消纳肥、水的牧草基地、沼气工程、农作物秸秆和牧草青贮窖等资源化综合利用设施。
5.动物保护和畜产品安全工程。主要实施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动物及其产品质量安全监控信息系统和饲料安全生产监测体系建设。
|